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遗传的溶血性贫血,该病有两种遗传方式,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可出现溶血危象、胆石症、痛风、顽固的踝部溃疡或下肢红斑性溃疡等并发症。
疾病病因
本病是调控红细胞膜蛋白的基因突变造成红细胞膜缺陷所致,大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正常红细胞膜由双层脂质和膜蛋白组成。基因突变造成多种膜蛋白(主要是膜骨架蛋白)单独或联合缺陷。
病理生理
红细胞的病理生理改变:
①红细胞膜双层脂质不稳定而丢失,使红细胞表面积减少,表面积与体积比值下降,红细胞变成小球形。
②红细胞膜阳离子通透增加,钠和水进入胞内而钾透出胞外,为了维持红细胞内外钙离子平衡,钠泵作用加强致ATP缺乏,钙-ATP酶受抑,致细胞钙离子浓度升高并沉积在红细胞膜上。
③红细胞膜蛋白磷酸化功能下降,过氧化酶增加,与膜结合的血红蛋白增加,以上改变使红细胞膜的变形性能和柔韧性能减弱,少量水分进入胞内即易长胀破而溶血,红细胞通过脾时易被破坏而溶解,发生血管外溶血。
贫血,黄疸和脾大是HS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三者可同时存在,也可单一发生,HS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从无症状至危及生命的贫血,25%的HS症状轻微,虽然有溶血,但由于骨髓红系代偿性增生,一般无贫血,无或轻度黄疸,无或轻度脾大,这类患者仅在进行家族调查或由于某种诱因加重红细胞破坏时才被发现,最常见的诱因为感染,持久的重体力活动也可加重溶血,原因为运动增加脾脏血流量,大约2/3的HS具有轻或中度贫血,中度脾肿大和间歇性黄疸,极少数的HS患者可发生危及生命的溶血,需要定期输血,生长发育和骨骼发育也可受影响,若贫血轻微,一般不引起症状,但如其他慢性溶血性疾病,在疾病的任何阶段均可发生各种造血危象如造血停止等。
黄疸在新生儿期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成人HS中30%~50%可追溯出在出生后第1周内曾有黄疸病史,新生儿期以后,黄疸大多很轻,且呈间歇性发作,劳累,情绪波动,妊娠等可加重或诱发黄疸。
脾脏一般中度肿大,75%~92%的HS患者在体检时可触及脾脏,脾肿大的大小与疾病的严重性无关,肝脏一般无肿大。
诊断
根据贫血、黄疸、脾大等临床表现,球形红细胞增多,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即可作出诊断。阳性家族史更有助于确诊。对于球形红细胞数量不多者,可作孵育后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和自身溶血试验。如为阳性有诊断意义。
鉴别诊断
须注意铁缺乏时红细胞渗透脆性可降低,当本病合并缺铁时,红细胞渗透脆性可能正常,自身免疫性溶血患者既有溶血的表现,球形红细胞也明显增多,易与本病混淆,Coombs试验阳性。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等可资鉴别,轻型HS无溶血发作时可误为黄疸型肝炎,应注意鉴别。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西医治疗
治疗
1、一般治疗:主要防治感染,避免劳累和情绪紧张,适当补充叶酸。
2、防治高胆红素血症: 见于新生儿发病者。
3、输注红细胞 :贫血轻者无需输红细胞,重度贫血或发生溶血危象时应输红细胞,发生再生障碍危象时除输红细胞外,必要时予输血小板。
4、脾切除或大部分脾栓塞: 脾切除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例有显着疗效,术后黄疸小时、贫血纠正,不再发生溶血危象和再生障碍危象,红细胞寿命延长,但不能根除先天缺陷。手术应于5岁以后进行,因过早切脾可降低机体免疫功能,易发生严重感染。若反复再生障碍危象或重度溶血性贫血致生长发育迟缓,则手术年龄可提早,切脾时注意有无副脾,如应有关应同时切除。为防止术后感染,应在术前1—2周注射多价肺炎球菌疫苗,术后应用长效青霉素预防治疗1年。脾切除术后血小板数于短期内升高,数PLT>800×109/L,应予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如潘生丁等。近年开展大部分脾栓塞治疗HS,可以减轻免疫功能下降,近期疗效良好,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预后
HS预后一般良好,少数可死于再障危象或脾切除后并发症。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