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

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

概述

游走性节结性脂膜炎是一种特殊的临床综合征,其特征为双侧或单侧小腿前面出现1个或数个发红的皮肤结节,并向周围迅速扩大,形成硬的斑块,数月后可自行消退,Bafrested (1954)采用游走性结节性红斑这个术语以与典型结节性红斑区别开来,Pinol (1956)详细描述了本病的组织病理特征,并证明碘剂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尚不明确,可能与细菌和病毒感染有关,往往在皮损出现前1~20天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史,扁桃体炎或急性喉炎,某些病例在轻度外伤后出现皮损,但皮损培养均未发现细菌和病毒。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推测与细菌和病毒感染有关,但皮损培养,没有发现细菌和病毒。

检查

病程早期,皮损为孤立性轻度硬结的皮下结节,直径为0.5~2cm,一般位于小腿前面,开始结节表面皮肤正常,数天后表面皮肤发红,继之皮损由新出现的皮损所包围,行成环状皮损,消退后局部皮肤变薄,皮损呈游走性,外观呈拱形,有些病人,许多结节可融合成大而硬的斑块,并向周围扩大,直径可达 20cm ,于2,3周内可累及一侧或双侧躁关节或膝关节,甚至累及整个小腿皮肤,进行性扩展的皮损边缘呈淡红色,病变区内退行性改变后,皮肤呈黄色或紫蓝色,斑块发硬,触之有硬粒感,无皮下出血,由于淋巴管受累,还可引起小腿肿胀,皮损斑块一般无溃疡形成倾向。

皮肤结节常是惟一的临床表现,有些病人可以伴有低热,关节疼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不佳和失眠等,还有些病人出现皮损时就伴有扁桃腺炎。

诊断

诊断

凡中年女性单侧小腿出现无症状性红色斑块,且由单个结节逐渐向周围扩大而形成,斑块中心较早消退,就应高度疑为本病,若再结合病史,病理改变和对碘治疗的反应,大多数病人可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1.结节性红斑 :是一种皮肤血管炎性疾病,皮肤结节好发于小腿,但在不同期内可累及真皮和皮下组织,有特征皮损,皮损无中心退行性改变,不呈环状,也不逐渐向周围扩展形成斑块,组织病理改变为真皮结缔组织炎性改变及血管炎,用碘剂治疗无效。

2.硬红斑  :皮损好发于双侧小腿屈侧,皮损为红蓝色,略高出皮肤,有触痛和自发性疼痛,无边缘呈环状特征及逐渐向周围扩展的倾向,病理改变为结核样改变,用碘剂治疗无效。

3.回归热型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 : 病情反复发作,每次发作时,皮损均成批出现,多伴有高热,关节疼痛,皮损好发于四肢和躯干,呈皮下结节或片块,大小不一,边界清楚,表面淡红,轻度压痛,结节破溃溢出脂状物质,但不化脓,病理改变既有脂肪组织炎性改变,也有纤维组织及血管病变,此外还有多系统损害。

预防

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西医治疗

(一)治疗   

治疗效果较好,可以一般治疗和全身治疗相结合。   

1.一般治疗 : 发作期应让病人卧床休息,当有下肢水肿时,可抬高下肢或将受累的下肢进行弹力包扎。   

2.全身治疗 : 每天服用碘化钾溶液2~4g,用药2~4周,皮肤损害可消失。有些病人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很快缓解症状,尤其伴有低热和关节疼痛者,疗效特别显著,可用阿司匹林每天1.5~3g,分3次口服,连用2~3周。   

(二)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可于1~3个月内自发性消退,但个别病人皮损可持续8个月之久。皮损消退后留有轻度色素沉着,且有复发倾向。

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