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泻,是指发病突然,以排便次数剧增,泻下急迫为特征的内科急性病证。现代医学中的急性肠炎、急性食物中毒,及某些肠道过敏所致的急性腹泻均归属于本证范畴。急性肠炎患者多在夏秋季突然发病,并多有误食不洁食物的病史,有呈暴发性流行的特点,病人多表现为恶心、呕吐在先,继以腹泻,每天3~5次,甚至数十次不等,大便呈水样,深黄色或带绿色,恶臭,可伴有腹部绞痛、发热、全身酸痛等症状。
暴泻发病,有因外感寒湿、暑湿之邪,困阻脾阳,脾失健运,水谷相随而下;或系暴饮暴食、误食腐败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致传导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分,混杂而下。
多在进食后数小时突然出现,腹泻每日数次至10余次,呈黄色水样便,夹未消化食物,一般无粘液脓血。腹痛多位于脐周,呈阵发性钝痛或绞痛。病变累及胃有恶习呕吐、上腹不适等。伴发热、头痛、周身不适、四肢无力等全身症状。呕吐、腹泻严重者,可有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
急性肠炎可以引起全身的各个部位的症状的发生,一般来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观察,消化道症状、全身症状、体征方面的症状。急性肠炎表现在这些方面的是: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是急性肠炎的主要症状。呕吐起病急骤,常先有恶心,继之则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者可呕吐胆汁或血性物。腹痛以中上腹为多见,严重者可呈阵发性绞痛。腹泻表现为水样便,每天数次至数十次不等,伴有恶臭、多为深黄色或带绿色便,很少带有脓血,无里急后重感。全身症状:一般全身的症状轻微,严重病人有发热、失水、酸中毒、休克等症状,偶可表现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体征方面:肠炎早期或轻病例可无任何体征。查体时可有上腹部或脐周有轻压痛、肠鸣音常明显亢进,一般急性肠炎患者病程短,数天内可好转自愈。注意到这些症状,就可以及时的对急性肠炎进行治疗,这样我们就避免了延误病情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一)外感暴泻:泻下急迫,腹痛肠鸣。如为暑湿所致,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脉濡数或滑数,舌苔黄腻;如外感寒湿,则见泄泻清稀,或兼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脉濡缓,苔薄白或白腻。
(二)食伤暴泻:腹痛肠鸣,痛时即下,痛势急剧拒按。泻后痛减,粪便臭如败卵,腹胀痞满,食后痛甚,泄泻更著,脉滑,舌苔垢浊或厚腻。
暴泻西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暴泻中医治疗
(一)外感暴泻
1.治则:清暑散寒化湿。
2.取穴:天枢、上巨虚;暑湿加曲池、隐白,寒湿加神阙、阴陵泉。
3.方义:天枢是大肠之募,上巨虚是大肠经之下合穴,募穴是脏腑之气所聚之处,合穴是经脉气血所汇之地,二穴又统属胃经,合用可调整胃肠传导与运化功能,是止泻之要穴。如为暑湿所致,加手阳明之合曲池,解阳明之腑热;足太阴之井隐白,清利湿热;如为寒湿所困,取神阙,温阳健脾,消积寒而助运化;脾经之合阳陵泉,化湿滞而止泄泻。
4.治法:天枢、上巨虚,平补平泻,宜中强刺激,上巨虚应在压痛明显处刺入。曲池、隐白用泻法,隐白出针后宜挤去恶血。神阙隔盐灸,阴陵泉先泻后补,以泻为主。
一般治疗:适当地进清淡饮食,使消化道适当休息,注意休息,用具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药物治疗:包括控制肠道内外感染和胃肠粘膜保护剂,微生态制剂治疗。如果是肠道内外感染引起的肠炎,尤其是粘液脓血便时可适当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要根据不同的细菌感染选用不同的抗生素,成人可选用新霉素、庆大霉素、氟哌酸、氨苄青霉素,甚至头胞类抗生素。但儿童就不宜选用新霉素、庆大霉素、氟哌酸等抗生素。胃肠粘膜保护剂主要有思密达、必奇,可保护胃肠粘膜,凝固杀死肠道的细菌与病毒,起到止泻作用。微生态制剂,如妈咪爱、常乐康、金双歧、整肠生等,主要是调节肠道菌群抑制肠道有害细菌生长,达到止泻作用。
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在出现腹泻初期,在家里可用米汤加少许糖盐或开水加糖进行口服防脱水,对于轻度、中度脱水,但一般没有呕吐及腹胀的病人可以只口服补液盐。在口服ORS补液盐时特别要注意,每袋补液要一次加500ml温开水冲服,24小时未服完时一定要倒掉,重新配制。一般按轻度脱水总量100—120ml/kg,中度脱水120—150ml/kg体重补给。如果是重度脱水或轻、中度脱水患者出现一般情况很差时,甚至有钾、钠、氯电解质紊乱酸中毒时,就需要在医院进行静脉输液治疗。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