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耳痈

耳痈

概述

耳痈是一种耳窍壅肿,耳根q.热胀痛,溃破流脓的耳病,类似外耳道疖肿。对于耳部脓肿而言,多由肝胃毒火上炎所致。痈生于耳,发于耳门者名耳门痈;发于耳根者名耳根痈。《外科证治准绳》:“耳痈,寒热间作,内外红肿,疼痛日增。”《锦囊》:“火壅上焦,或作大痛,或脓流于外,或脓塞胀痛,有因纵怒纵酒,湿热相乘,耳肿作痛者,所主宜平肝除热疏风。”方用仙方活命饮加减。

主要症状为跳动性耳痛,张口咀嚼时疼痛加重。痛剧者并可放射至同侧头部,影响患者睡眠。由于外耳道肿胀,听力可受影响。检查见外耳道壁呈半球状隆起,局部充血,触痛明显。牵拉患者耳廓或压迫耳屏时耳痛加剧。脓肿成熟后,半球状隆起顶部可有化脓黄点,溃破后脓液流出。发病时患者感全身不适,体温可略有升高。

病因
疾病因素(20%):

痈大多是由毛囊炎发展而来,病原菌先侵入单个毛囊底部形成感染,感染继而沿深部阻力较小的脂肪柱蔓延到皮下深筋膜组织,再沿深筋膜向四周扩散,从而累及周围的脂肪柱和毛囊,形成多个“脓头”的痈。

细菌感染(10%):

痈的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葡萄球菌,其次为链球菌、厌氧菌和绿脓杆菌等。正常的毛囊及其附什内常有细菌存在,但只有在局部诱因或全身抵抗力下降时,细菌才开始活跃引起炎症。

环境因素(20%):

皮肤不洁、局部擦伤、机体抵抗力降低是受感染的重要诱因。

其他因素(30%):

耳痈的发病诱因有很多,多由肝胃毒火上炎所致。

全身因素

糖尿病、贫血等。

检查

耳窍壅肿,耳内肿及耳外肿。耳外出脓.或间一日脓一出,或间二日脓一出,疼痛日增,耳根q.热胀痛,溃破流脓。

诊断

外耳道疖肿主要症状为跳动性耳痛,张口咀嚼时疼痛加重。痛剧者并可放射至同侧头部,影响患者睡眠。由于外耳道肿胀,听力可受影响。检查见外耳道壁呈半球状隆起,局部充血,触痛明显。牵拉患者耳廓或压迫耳屏时耳痛加剧。脓肿成熟后,半球状隆起顶部可有化脓黄点,溃破后脓液流出。脓液一般较稠厚,有时混有血液。发病时患者感全身不适,体温可略有升高。

与急性中耳炎时的耳痛相鉴别,急性中耳炎无耳廓牵拉疼。

预防

耳痈西医治疗

全身及局部用足量有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注意引流,及时切开排脓,查脓液培养及药敏利于选择抗生素。

耳痈中医治疗

宜平肝除热疏风,方用仙方活命饮加减。

仙方活命饮:

【组成】白芷、贝母、防风 、赤芍药、 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炒) 、穿山甲(炙) 、天花粉、乳、没药、金银花、陈皮 。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