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候名,由贪凉饮冷,或过食反应果,致使寒湿停于中焦;或因冒雨涉水,居住潮湿,遂使寒湿内侵;或脾阳素虚而寒湿内生,影响脾运所致。症见脘腹胀满、头重困倦、不思饮食、泛恶欲吐、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小便不利,妇女带下稀白而腥,舌胖苔白腻,脉迟或缓或濡,治宜温中化湿,方如胃苓汤。
本证常因寒湿之邪外侵,或过食生冷瓜果油腻肥甘之物,寒混内停;或脾气虑,脾阳不振,水湿不运,寒湿内生,以致寒湿因脾,脾失健运,水湿停聚为患。病位主要在脾,与肺、肾二脏亦有密切关系。病性多属寒湿之实证,亦可见虚实夹杂之证。
过食生冷(35%):过食生冷,寒湿内侵,脾阳受困,运化失司,故院腹部胀问疼痛,纳呆。胃失和降则泛恶欲吐;寒湿为阴邪,阴不耗津,故口谈不渴。湿注肠中,则便溏。脾主肌肉,湿性重着,故头身困重。湿阻气滞,气血运行不畅,不能外荣肌肤,故面色不荣。
脾阳不振(40%):脾为寒湿所困,阳气不宣,胆汁外溢,故面目肌肤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寒湿阻遏阳气,不能温化水湿,泛溢肌表,故肢体浮肿。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短少;寒湿内盛则舌淡胖苔白腻或白滑,脉象濡缓。
症见脘腹胀满、头重困倦、不思饮食、泛恶欲吐、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小便不利,妇女带下稀白而腥,舌胖苔白腻,脉迟或缓或濡。
辨证注意点
1、病程短,一般为新病。
2、素无脾气虚证。
3、寒湿之症明显,侵犯及脾,使脾的运化功能受到影响。
自我感觉
口中黏腻,不思饮食,口淡不渴,上腹胃脘部胀闷,体倦乏力。
自我观察
大便溏薄,小便不畅利,舌质淡胖,舌苔白腻带滑,脉濡缓。
鉴别诊断
区分寒湿困脾证与脾阳虚证。两者皆有脾失健运,寒象以及湿阻的表现,但侧重点不同。寒湿困脾证属于寒湿内侵,中阳受困,属实证,病程短,苔白腻或白滑,脉儒缓;脾阳虚证是阳虚失运,寒湿内生,属虚证,病程长,苔白滑,脉沉迟。辨证注意点:
①病程短,一般为新病。
②素无脾气虚证。
③寒湿之症明显,侵犯及脾,使脾的运化功能受到影响。
寒湿困脾西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寒湿困脾中医治疗
治疗法则: 温中散寒,健脾化湿。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l.、基本方药:
(1)平胃散加味:制苍术15克、厚朴12克、陈皮10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炒向木10克、甘草6克。本方正于湿阻脾骨而引起脘腹胀闷诸证。
(2)藿香正气散:蕾香10克、紫苏叶10克、大腹皮10克、炒白术10克、厚朴10克、半夏曲10克、白芷10克、桔梗.8克、甘草8克、茯苓12克。本方适于寒湿外侵而引起吐泄诸证。
(3)实脾饮:制附子6克、干姜10克、炒白术10克、厚朴10克、大腹皮10克、木香8克、草果10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生姜五片、大枣五枚。本方适于寒湿困脾的腹满、黄疸诸证。以上3方,水煎煮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温服,每日1剂。
2、加减变化:若泄泻如水,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者,可用方加猪苓10克、肉桂6克健脾利湿;若痢下赤白,白多赤少,伴腹痛,可去泽泻加桂枝6克、炮姜8克、白芍10克、木香8克以散寒调气止痛;若身目发黄,黄而晦暗者,于方。
(1)中加茵陈30克、附片6克、干姜10克或于方中加茵陈30克。若吐泻频紧,吐泻物如米泔水,四肢清冷者,用方。
(2)合纯阳正气丸以芳香化湿,温中散寒。若腹部胀满如囊裹水,尿短少者,于方。
(3)中加车前于12克、猪苓12克、怀牛膝10克、青皮8克等行气利水。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