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急黄

急黄

概述

急黄病是指因温热毒邪深重,燔灼营血所致。证见高热烦渴,溲赤,卒然面目全身发黄,或初不发黄,死后身面发黄者,胸满腹胀,甚则神昏谵语,吐衄,便血,发斑等。

病因

由于广范围的肝细胞坏死或急遽严重的肝功能破坏所致的凶险的临床综合征,是一切肝脏疾病重症化的共同结局。其发病机理错综复杂,临床表现变化多端,治疗难度极大。尽管中医药在该病的治疗领域尚未起主导作用,但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症状 防止疾病恶化,降低死亡率。

检查

舌红绛,苔黄腻或燥。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开窍,方用犀角散、黄连解毒汤、栀子丸、神犀丹、安宫牛黄丸等。宜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与后世瘟黄相似。

诊断

诊断

湿邪致病张仲景认为黄疸一病为邪气入侵,邪无出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肝胆疏泄失职,胆汁外溢,不循常道所致。在一系列致病因素中尤重视湿热之邪,在《金匮要略·黄疸病》强调:“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又如“阳明病 发热汗出者 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 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即无汗、小便不利,致使湿热郁滞不解是产生黄疸的根本原因。“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 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可见黄疸的形成不仅与湿热有关,与寒湿也有关。

湿热黄疸过用苦寒之品,或病人脾胃虚弱 或过食生冷 复感寒邪直伤脾胃;或长期过量饮酒 既病湿热 又病脾虚 加之久用苦寒 必伤阳气。寒为阴邪,寒性凝滞,使脾阳不振 水湿输布失调 肝胆疏泄失司 以致胆液不循常道,渗入血液,溢于肌肤而发生黄疸。迄今为止,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诸家多宗仲景之论,以“湿邪致病”为基本框架。

预防

急黄西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急黄中医治疗

(一)治疗

1、急性肝炎的治疗

(1)注意适当休息,而对于症状较重有黄疸症状的患者来说,应选择卧床休息。

(2)给予清淡、富含营养且易消化吸收的饮食,注意蛋白质及维生素的摄入。若因恶心呕吐而导致影响进食、热量不足者应每日输液补充。

(3)根据病人不同症状采用相应的中药成方或辨证施治,可缓解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

(4)绝大多数的急性肝炎不需要抗病毒治疗;少数患者病程迁延可超过8周,并且复发频繁,这时可考虑采用抗病毒疗法。一般多不主张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并避免应用对肝脏有损害的饮食和药物。

(二)中药治疗

与后世瘟黄相似。本病常伴有急性、亚急性肝坏死,化脓性胆管炎及钩端螺旋体病之黄疸出血型等。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三)预后

急性乙型肝炎转变为慢性肝炎者估计有5%~10%。急性乙型肝炎的慢性化主要取决于初次感染的年龄、免疫状态及病毒水平。婴幼儿期感染易发展为慢性,应用免疫抑制剂和细胞毒药物的病人、血透的慢性肾衰竭病人,常缺乏明显的急性期表现,病情迁延。病毒复制标志(HBeAg、HBV-DNA)的血清水平很高的病人,较易发展为慢性肝炎。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