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的病症,称“经行发热”,又称“经来发热”。本病与西医学的慢性盆腔炎、生殖器结核、子宫内膜异位症及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感染有关。经行发热,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亦名经来发热,包括经行潮热。指在每次月经来潮期间,或月经前后,出现发热症状者。多因经期感受外邪、阴虚生热、血虚挟滞或血热外泛等所致。
原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或慢性盆腔炎病史,宿瘀滞留胞中,积瘀化热,经行之际,血海充盈,瘀热郁结,气血营卫失调而致经行发热。
血热(25%):阳盛体质,又嗜食辛热谷物,或肝郁化火,经行时冲脉之气旺盛,气火相迫,经行发热。血热多由邪热入血所致,也可由于情志郁结,五志过极化火而导致血热。
气虚(20%):禀赋气弱,经行时气随血耗,营卫失调而致发热。
阴虚型:经期或经后午后发热,五心烦热,咽干口燥,两颧潮红,经量少,色鲜红,舌红,苔少,脉细数。
肝郁型:经前或经期发热,头晕目眩,口苦咽干,烦躁易怒,乳房、胸胁、少腹胀痛,经量或多或少,经色深红,舌红,苔微腻,脉弦数。
血瘀型:经前或经期发热,乍寒乍热,小腹疼痛拒按,经色紫黯,夹有血块,舌紫黯或舌边有瘀点,脉沉弦或沉涩有力。
诊断
1、根据发热多发生于经前、经行时,而在经后发热自然消退进行诊断。
2、常伴发于有慢性盆腔炎或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患者。
3、若经行外感发热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偶然经期发热者不能诊断为本病。
鉴别诊断
1、气虚:经行低热持续,动则汗出,懒言少语,面色苍白,经行量多,色淡质清稀。苔薄,舌淡,脉细缓而数。
2、阴虚:经期午后潮热,两颧红赤,五心烦热,烦躁少眠。舌红干,脉细数。
3、血热:经前或经行发热,口干喜饮,溲赤便秘,心烦易怒,经量增多,色鲜红。苔薄黄,舌质红,脉弦数。
经行发热西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经行发热中医治疗
1、气虚治法:补中益气除热。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仙鹤草,党参,炙甘草,炒白芍,防风加减:发热形寒,营卫不和者,加桂枝、大红枣,去党参、升麻;经行量多色谈者,加荆芥炭、旱莲草、生地炭、阿胶(烊冲)。
2、 阴虚治法:滋阴养血清热。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炙鳖甲(先煎),生地,肥知母,地骨皮,丹皮,银柴胡,玄参,麦冬,泰艽,白薇,生甘草,加减:低热口干,汗出热不退者,为气阴两虚,加党参、五味子、沙参、金银花,去黄芪、鳖甲、玄参;烦躁失眠者,加黄芩、山栀、夜交藤、柏子仁,或炒枣仁。
3、血热治法:清热凉血调经。方药:清经散加减。丹皮,地骨皮,生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荆芥穗,麦冬,旱莲草,生地榆,黄芩,当归,加减:经行腹胀腹痛拒按者,加红藤、败酱草、生蒲黄(包煎),去旱莲草、地偷;尿赤者,加六一散(包煎)、知母;大便秘结者,加全瓜篓(切)、桃仁。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