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痉病

痉病

概述

痉病是指由于筋脉肌肉失却濡养而不能自主所引起的,以项背强急、四肢搐搦,甚至角弓反张等为主要表现的各种疾病的总称。临床上常以筋肉拘急挛缩为其共同的证候特征,可表现为卒然口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亦可仅表现为某些或某个脏腑、经络的拘挛、强急。

病因

痉病的病因病机,归纳起来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外感是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壅阻经络,气血不畅,或热盛动风,或热灼津液而致痉。内伤是阴虚血少,虚风内动,筋脉失养而致痉。外感和内伤在病因上虽不相同 但导致发痉的病机,都是阴阳失调,阳动阴不濡而筋脉失养所致。

检查

肢体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痉病的证候特征。男女老幼均可发病,发病多数较急,也有慢性久病者。临床表现多样,轻者仅轻微项背强几几,或仅限于某一脏一腑、一经一络出现一定范围的拘挛、强急。邪壅经络,以发热胸闷,龄齿,腹胀便秘为主;温热致痉以喷射性呕吐,自汗,口渴喜饮,两目上视,昏厥,谵语,牙关紧急为主;阴血亏虚是因禀赋素虚或失血失液、病后而发,伴神疲,气短,自汗等症。

痉病古代亦称瘛疯、抽搦、抽风、反折。《张氏医通,瘛疯》说:“瘛者,筋脉拘急也;疚者,筋脉弛纵也,俗谓之抽。”《温病条辨·痉病瘛病总论》又说:“痉者,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所谓痉也。瘛者,蠕动引缩之谓,后人所谓抽掣、搐搦,古人所谓瘛也。”可见,痉病讨论的是全身或局部肌肉强直性或阵发性抽搐发作的病证。至于如金疮破伤,创口不洁,感受风毒病邪引发的发痉,名为“破伤风”,因与一般内科痉病不尽相同,故在外科。

西医学锥体外系疾病、高肌张力综合征和引起脑膜刺激征的有关疾病,符合本病临床特征者,均可参考辨证论治。

诊断

症候诊断

1、多突然起病,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其证候特征。

2、发病前多有外感或内伤,或它病之后发病的病史。

3、必要时做脑脊液等检查,有助于痉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

1、痈病、痫病每发四肢抽搐,两目上视,昏不识人,与痉病相似,但痫病多有反复发作史,发作前常无明显诱因,发病突然,伴口吐涎沫,或有怪叫声、或有遗尿,移时苏醒,一如常人。痉病发作多有外感、内伤等病因,发时伴高热、呕吐等症,且多无自然恢复者。

2、厥证、痉病可伴有神识昏迷,与厥证相似,伴发神昏时也有称为痉厥者,实为痉与厥并见。痉病是以肢体抽搐、强急为主症,神昏为其或有的伴发症;而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症,甚至也有一厥不复而殁者,一般无四肢抽搐和项背强直等表现。

3、中风病该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不经昏仆而渐进加重,即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为主症,而痉病却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症,可资鉴别。

预防

痉病西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痉病中医治疗

1、邪壅经络

症状: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肢体酸重,甚至口噤不语,四肢抽搐,舌苔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燥湿和营。

方药:羌活胜湿汤。

2、热甚发痉

症状:发热胸闷,心烦,急躁,口噤,骱齿,项背强急,甚则角弓反张,手足挛急,腹

胀便秘,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泄热存阴,增液柔筋。

方药:增液承气汤。

3、温热致痉

症状:壮热头痛,呕吐,自汗,口噤,抽搐,角弓反张,甚则神昏,谵语,口渴喜饮,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或洪数。

治法:清热透络,镇痉止抽。

方药:羚麻白虎汤。

对热甚发痉和温热致痉,都可选用下列药物同时治疗,效果较好。

1).复方连翘注射液(连翘、银花、贯众、龙胆草、黄连、生石膏、钩藤、知母、板蓝根、甘草等组成),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

2).清热镇痉散(由羚羊角。白僵蚕、蝎尾。蜈蚣。雄黄。琥珀。天竺黄。辰砂、牛黄。麝香,共为细末)每服3g,日2-4次。

4、瘀血内阻

症状:头痛如刺,项背强直,形瘦神疲,四肢抽搐,舌质紫暗,边有瘀斑,脉沉细而涩。

治法:益气化瘀,活络止痉。

方药:通窍活血汤。

5、气血亏虚

症状:素体虚弱,或失血,或汗下太过,症见项背强急,四肢抽搐,头晕目眩,自汗,神疲,气短,舌淡红,苔薄而少津,脉沉细。

治法:益气补血,缓急止痉。

方药:圣愈汤。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