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脉溢

脉溢

概述

脉溢是指毛窍血出。见《医学入门》卷八:“毛窍血出,节次若血不出,皮膨胀如鼓,须臾眼鼻口被气胀合,此名脉溢。饮生姜汁、水各一二盏即安。”

病因
病因: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又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指无明显外源性病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但大多数是由于免疫反应引起的血小板破坏增加,故又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较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临床特征为外周血血小板减少、寿命缩短,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患者血液中可检测到与血小板有关的抗体,没有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发疾病或病因,有皮肤、粘膜的自发性紫癜或出血。通常根据其临床表现、发病年龄、血小板减少的持续时间和治疗效果,可将其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多见于儿童,无性别上的差异,发病前大多数伴有感染性疾病;慢性型则以成人为多见,青年女性常见,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3~4倍,一般找不到明显的致病因素。  

中医学认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于血证中的紫斑、肌衄和葡萄疫等。西医学认识:自身免疫异常、脾脏因素、血小板功能和毛细血管因素。中医学认识:主要原因为感受外邪,饮酒过多或嗜食辛辣厚味,情志过极、劳倦内伤,久病或热病之后等。其共同病机可归结为火热薰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以及血瘀阻络,血不循经。急性型多因外感热毒或热伏营血,以致火盛动血,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而发病;慢性型肝脾肾虚损为其发病基础,淤血贯穿疾病的始终。 

检查

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本病典型表现有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粘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粘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瘀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退烧,但症状反而加重,继而出现低血压、休克、少尿、无尿及严重出血等症状。典型的出血热一般有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及恢复五期经过。

诊断

鉴别诊断

早期症状主要是发热、头痛、腰痛、咽痛、咳嗽、流涕等,极易与感冒混淆,造成误诊而延误病情。不少患者由于出现发热、头痛、尿少、水肿等症状而被误诊为急性肾炎或泌尿系统感染。部分患者可有恶心、呕吐或腹泻等症状而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少数患者有发热、畏寒、头痛、乏力症状,皮肤粘膜有出血点,或白细胞数增高,与败血症非常相似。  

(一)发热期: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大多突然畏寒发热,体温在1~2日内可达39~40℃,热型以弛张及肌瘤为多,一般持续3~7日。出现全身中毒症状,高度乏力,全身酸痛,头痛和剧烈腰痛、眼眶痛,称为“三痛”。  

(二)低血压期: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一般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三)少尿期: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  

(四)多尿期: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  

(五)恢复期: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液稀释与浓缩功能逐渐恢复,精神及食欲逐渐好转,体力逐渐恢复。

预防

脉溢西医治疗

临床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现有抗病毒药物的疗效有待进一步证实。  

一、一般支持治疗。应卧床休息,就地隔离治疗。给高热量、适量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  

二、液体疗法。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补液应以等渗液和盐液为主,常用的有平衡盐液和葡萄糖盐水等。以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三、恢复期病人血清治疗。如给早期病人注射恢复期患者的血清,可能有效。  

四、对症和并发症治疗。有明显出血者应输新鲜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板数明显减少者,应输血小板;对合并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可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心功能不全者应用强心药物;肾性少尿者,可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限制入液量,应用利尿剂,保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采取透析疗法;肝功能受损者可给予保肝治疗。重症病人可酌情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脉溢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