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惊风病程比较长。慢惊风多出现于久病中虚,或大病之后,以抽风、形瘦、腹泻等为主要证候。亦多见于3周岁以内的小儿。慢惊风来势缓慢,以反复抽搐为特征,基本上没有发热,或仅有低热。慢惊风辨证属阴属虚,一般多见于1-5岁的婴幼儿,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常见有因受惊吓而起,或因高热而伴发,民间称为抽风。
此病的原因有很多。大病久病后,气血阴阳俱伤;或急惊未愈,转成慢惊;或先天不足,后天脾胃失调。
⑴ 大病久病后伤及气血阴阳,也可成为慢惊。如大病久吐久利,津液伤亡,脾胃俱戕,无以化生气血,濡养骨骼关节肌肉,筋脉失养,肢体搐搦不定,形成慢惊风。
⑵ 先天元阳元阴不足,后天调护失当,肾精既虚,脾胃水谷之精化生不足,而致脏腑失其溉养,四肢百骸失其濡润,也能导致慢惊。如解颅、佝偻病,也可产生斜视、凝视,或躯干颤动搐搦的慢惊风证。
⑶ 急惊风反复抽搐,阴血耗伤,阴虚内热,灼烁筋脉,出现虚风内动。多为温热疫毒燔灼气营,引动内风或风邪入络而成。病位在肝肾,性质以虚为主,也有余邪未尽,邪恋正虚,出现虚中夹实的证候。
慢惊风的症状有:
出现手足蠕动,或抽搐时作时止,神疲面白,大便色青等为主要表现。
诊断:
1、具有呕吐、腹泻、急惊风、解颅、佝偻病等病症史。
2、此病多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症见面色苍白,嗜睡无神,抽搐无力,时作时止,或两手颤动,筋惕肉,具有惊风八候的表现。
鉴别诊断:
1、土虚木亢症状:神疲面黄,嗜睡露睛,四肢不温,阵阵抽搐,大便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弱。证候分析:久泻脾阳不振,则神疲面黄,大便清稀。阳虚则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弱。土虚木旺,则阵阵抽搐。脾虚则嗜睡露睛。
2、阴虚风动症状:形瘦低热,手足心热,肢体拘挛或强直,时有抽搐虚烦便干,舌质红少津,苔光剥,脉细弦数。证候分析:为急惊风或其他热病,经久不愈转化而成。热久伤阴,肝肾俱虚,虚风内动,故肢体拘挛强直,时有抽搐。阴虚则低热,形瘦,大便于结,舌红少津等。
3、脾肾阳衰症状:面色(白光)白,因门低陷,神萎昏睡,口鼻气凉,额汗涔涔,抚之不温,四肢厥冷,手足蠕蠕震颤,大便清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证候分析:肾阳衰微,阳气不运,故面(白光)神萎,口鼻气凉,四肢厥冷,额汗涔涔。脾土衰败,肝木侮之,虚风内动,故手足蠕动瘛。脾阳虚而寒湿内盛,则大便清稀。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均为脾肾阳衰之象。
4、气血两虚症状:肢体困惫,精神疲乏,身热起伏,语声低怯,面黄多汗,时时下利,手足搐搦,舌淡嫩,苔薄,脉沉细。证候分析:肌肉筋脉及关节的正常活动,需气血儒养,病久气血虚亏,出现肢体困惫,精神软弱,语声低怯,面黄多汗。气血已虚,加上时时下利,又伤津液,津血同源,血不养筋,故搐溺不已。舌淡嫩,脉沉细,为气血两虚之象。
慢惊风西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慢惊风中医治疗
1、土虚木亢
治则:温运脾阳,扶土抑木。
主方:缓肝理脾汤加减。加减:四肢不温,加熟附子10克(先煎)、川椒10克;时时抽搐,加僵蚕10克、钩藤10克(后下);大便清稀,加炮姜炭10克。煨葛根10克;神疲乏力,加黄芪10克。主方分析:本方为健脾抑木,调和营卫的方剂方中人参、茯苓、白术、山药、扁豆、大枣健脾补气,白芍柔肝抑木,桂枝与白芍、姜、枣又可调和营卫,陈皮理气燥湿。处方举例:黄芪10克、 党参10克、 桂枝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白芍10克、 山药10克、 炮姜炭10克、 钩藤10克(后下)、僵蚕10克 、大枣5枚 、甘草6克。
2、阴虚风动
治则:育阴潜阳,滋水涵木。
主方:大定风珠加减。加减:阴虚潮热,加银柴胡10克、地骨皮10克;肢体拘挛强直,加全蝎3克、乌梢蛇10克、地龙10克;阴虚火旺盛者,加黄连3克、阿胶10克(烊冲)。主方分析:本方为育阴潜阳熄风的方剂。方用生地、麦冬、麻仁、阿胶滋阴养血,炙甘草、白芍酸甘化阴,牡蛎、鳖甲、龟版育阴潜阳,鸡子黄滋阴补中,五味子生津宁神。处方举例:生地10克、 麦冬10克 、麻仁10克 、阿胶10克(烊冲)、白芍10克 、牡蛎30克(先煎)、鳖甲15克 、龟版15克、 五味子6克 、炙甘草6克、 全蝎3克 、地龙10克。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