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疲劳综合症又称雅痞症、慢性伯基特病毒(EBV)、慢性类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等,其症状包括发烧、喉咙痛、淋巴结肿大、极度疲劳、食欲不振、复发性上呼吸道感染、小肠不适、黄疽、焦虑、抑郁、烦躁及情绪不稳、睡眠中断、对光及热敏感、暂时性记忆力丧失、无法集中注意力、头痛、痉挛、肌肉与关节痛等。这些症状与感冒及其他病毒感染相似,目前尚无对付此病毒的药或疫苗,辨识此病并不容易,而且其症状变化很大,因此容易被忽视,通常会被医师误诊为臆想病、忧郁症、或精神引起的身体疾病。
心理因素可能是某些人,许多人,甚至所有人的病因。但是慢性疲劳综合征与典型的抑郁症,焦虑症或其他心理疾病显得不同。由于其产生的症状与感冒很相似,所以把发病机制可能类似于感冒或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疾病。尚不清楚其发病机制。从中医学角度分析,可归属中医学中的‘郁证’与‘虚劳’的范畴。郁证、虚劳含义甚广,包括现代医学多种精神、神经及慢性虚弱疾病。”郁证“病因多由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引起。病症的表现多为气机郁滞。虚劳有五:肺劳损气,脾劳损食,心劳损神,肝劳损血,肾劳损精。心主神明,心劳损神即是长期紧张、忧思过度、阴阳失调、神气亏虚之证候,即现代中医常指的”神劳“病证。从狭义来讲,神劳与慢性疲劳综合症最为相似。” “疲劳综合症”多发于中年男性。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也偏爱女性。分析其原因如下:
(1)压力是导致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主要因素。
(2)生理和心理原因使他们好胜心强而抗疲劳能力差。
(3)慢性疲劳综合征症状太像感冒了,所以常不被重视。
主要症状表现:
1、在精神面貌方面的表现。患者多数表现为精神不振或精神紧张、心情抑郁、闷闷不乐、焦虑不安、容易生气,情绪常常表现得不稳定,脾气暴躁,思绪混乱,反应迟钝,精神状态差,记忆力下降,工作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犹豫不决。
2、在体态面容方面。患者多数表现为容颜早衰,脸色暗淡,提早出现面部皱纹或色斑;皮肤粗糙,干涩并伴有较多脱屑;手指甲和脚趾甲失去正常的平滑与光泽;毛发脱落,蓬垢,头发易断,失去光泽,体重增加,淋巴结肿大等。
鉴别诊断
慢性疲劳综合征鉴别方法如下:
1、患者排除其它疾病的情况下疲劳持续6个月或者以上,并且同时至少具备下列8项中的4项,那么你就极有可能患上了慢性疲劳综合症。
(1)记忆力减退或注意力下降。
(2)咽痛。
(3)颈部僵直或腋窝淋巴结肿大。
(4)肌肉疼痛。
(5)多发性关节痛。
(6)反复头痛。
(7)睡眠质量不佳,醒后不轻松。
(8)体力或脑力劳动后连续24小时身体不适。
2、排除标准:还有几种特殊状态也会造成持续的疲劳,可排除在慢性疲劳之外,比如处于疾病还未完全治愈时期、精神病、抑郁症、痴呆、厌食症、暴食症、滥用酒精或其他物品以及极度肥胖。
3、慢性疲劳综合征症状太像感冒了,慢性疲劳综合征还包括皮肤苍白、头晕、气短、情感冷漠、烦躁易怒和注意力降低等。这也是缺铁性贫血的表现。以前常将其误诊为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失调、神经官能症等,延误了治疗时机。
慢性疲劳综合症西医治疗
首先要使自己放松,舒缓压力。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的人,可以到自然环境中放松自我。远离喧嚣的都市,到郊外去沐浴阳光、呼吸新鲜空气、欣赏自然风光,不仅能缓解疲劳,而且能使人心胸开阔、心灵净化,在体力、脑力、心理等各方面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也可欣赏一些平和、舒缓的音乐舒缓情绪。放松心情和身体,间或闭上眼睛或到室外做些简易舒展的运动,打开窗让室内空气流通。办公室人员应该每隔1个小时活动一下。可以做简单的保健操,随便活动活动筋骨。眼部、颈部、手部、腰部是最易疲劳的几个部位,要经常做做按摩。
温和运动对本病颇有帮助,可以试试瑜珈功。国外比较流行采用交替运动的方法对付疲劳。交替运动可使人体各个系统交替进行锻炼。交替运动的方法比较多,像体脑交替、动静交替、左右交替、上下交替、前后交替等。体脑交替,是指体力活动和脑力劳动交替进行。如脑力劳动者工作一段时间后,可散步、做操或者活动一下筋骨,有益于调理紧张的神经系统。体力劳动者进行棋类活动、智力游戏,可以使肌肉得到休息,减缓脑力衰退。有人采用冷水浴和热水浴交替的方法,对缓解体力和脑力的疲劳都很有效。
慢性疲劳综合症中医治疗
1、摄取含有药用蕈类或芦荟的营养补充剂也颇有疗效。
2、用西洋参、牛蒡根、枸杞、蒲公英、菊花植物、金印草等制成茶,每日综合或交替饮用可辅助治疗。每天喝4-6杯。另外西洋参茶对提升免疫力,恢复体力,缓解疲劳非常有效。
3、枸杞具有强韧生命力及精力的植物,非常适合用来消除疲劳。可分为三个部分来使用:枸杞叶可用来泡“枸杞茶”;果实“枸杞子”可用于做菜或泡茶;枸杞根又称为“地骨皮”,一般当作药材使用。但是枸杞性温,患有高血压、性情太过急躁的人,或平日大量摄取肉类导致面泛红光的老饕们最好不要食用。
4、慢性疲劳综合症中医分为10大型
(1)气虚型。临床表现:一般症状有面色白、头眩耳鸣、心悸短气、动则汗出语声低微、倦怠乏力等。如气虚不能固摄血液,可使血不循经,发生崩漏便血、衄血等慢性出血病症,称为“气虚不摄”。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传统疗法:腹针疗法、温箱灸疗法等。
(2)气血两虚型。临床表现:气虚:即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差。气虚则畏寒肢冷、自汗、头晕耳鸣、精神萎靡、疲倦无力、心悸气短、发育迟缓。血虚:面色无华萎黄、皮肤干燥、毛发枯萎、指甲干裂、视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多梦、健忘心悸、精神恍惚。
方药:人参养荣汤加减。传统疗法:敷脐疗法、隔物灸疗法等。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