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痈,病名。痈肿之发于乳房者。指乳房红肿疼痛、乳汁排出不畅,以致结脓成痈的急性化脓性病症。多发生于产后哺乳的产妇,尤其是初产妇更为多见,发病多在产后2~4周,未分娩时、非哺乳期或妊娠后期也可偶见。相当于现代医学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乳痈多由忧思恼怒,肝气失于疏泄;或过食肥甘厚味,胃腑积热,致使肝气、胄热相互郁结,经络气血蕴热阻滞,结肿成痈;或因产妇乳头皲裂,乳汁不能吸尽而结;或因产后虚弱外邪易于侵入;或因乳汁壅滞;或因胎气旺盛,胸满气胀,气机失于疏泄。
现代医学认为乳痈多因乳头发育不良,妨碍哺乳,或乳汁过多不能完全排空,或乳管欠通畅,影响排乳,使乳汁淤积,利于入侵细菌的繁殖而致病。
1、多为哺乳妇女,尤以未满月的初产妇为多见。
2、初起乳房内有疼痛性肿块,微红或皮肤不红,排乳不畅,可有乳头破裂糜烂。化脓时乳房红肿疼痛加重,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溃破或切开引流后肿痛减轻。如脓液流出不畅、肿痛不消,可有“传囊”之变。溃后不收口、渗流乳汁或脓液,可形成乳漏。
3、多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等症。
4、腋下可有臀核肿大疼痛。
5、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乳痈的辨证分型
初期:乳房肿块胀痛,皮肤不红或微红,乳汁排泄不畅,伴恶寒发热,头痛,胸闷不舒,口干口苦,舌苔薄黄,脉弦数。疏肝清热、逋乳消痈。
酿脓期:乳房肿块逐渐增大,皮肤锨红灼热,疼痛剧烈,呈持续性鸡啄样痛,高热不退,口渴喜饮,肿块按之应指,舌红苔黄,脉弦数。清热解毒透脓。
溃脓期:脓肿破溃,流出黄白脓液或乳汁,肿痛渐消,舌淡红,苔薄黄,脉略数。扶正托毒。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检查可以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1、乳疽:为乳房深部结块,疼痛较轻,皮色不变,即使酿脓,皮色亦不变,应指不显,酿脓、破溃及愈合均较缓慢。
2、粉刺性乳痈:多有先天性乳头凹陷畸形,先在乳晕部出现肿块,乳头中常有粉渣样物排出,急性发作时红肿热痛,溃脓时脓液中夹有粉渣样物质。
3、乳痨:初起乳房内结块如梅李,不痛不痒,边界不清,皮肉相连,肿块化脓破溃后流脓清稀,夹有败絮样物质,疮口不易收敛,多形成瘘管,病程缓慢,以年月计。
乳痈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
1.早期注射休息,暂停患侧乳房哺乳,清洁乳头、乳晕,促进乳汁排泄(用吸乳器或吸吮),凡需切开引流者应终止哺乳。
2.局部用25%硫酸镁湿热敷、理疗。
3.早期可采用青霉素80万~100万U加1%~2%普鲁卡因10ml溶于等渗盐水10~20ml中,在肿块周围封闭注射。
4.全身应用抗生素。为防治严重感染及败血症,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选用抗生素,必要时静脉滴注抗生素。
手术治疗:
一旦脓肿形成应及时手术,切开引流。浅表的小脓肿可在局麻下进行,大而深的脓肿应在静脉麻醉下进行。在脓肿中央、波动最明显处作切口,但乳房深部或乳房后脓肿可能无明显波动感。切口要足够大,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方向,或沿乳房下皮肤皱褶处作弧形切口。进入脓腔后,用手指探查,打通所有脓肿内的间隔,以保证引流通畅。如属乳房后脓肿,应将手指深入乳腺后间隙,轻轻推开,使脓液通畅流出。哑铃状脓肿,必要时可作对口引流。所有脓肿切开后应放置引流物,每日换药。脓液应常规作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
乳痈中医治疗
(1)局部治疗:
①如意金黄散以醋或白酒调成糊状,粘敷病变局部。
②鲜蒲公英60~120g,葱白30~60g,捣烂成糊状,敷于患处,用绷带或三角巾扎紧,每天换药1次。
③三黄膏外敷: 三黄膏,即黄柏、大黄、黄芩各等份,研成细面,用凉开水、蜂蜜或等量凡士林调成膏。
④芙蓉膏外敷:芙蓉膏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的作用。
配方1:用芙蓉叶研成细面,用香油或茶叶水调,也可加等量凡士林调成膏。
配方2:芙蓉叶、大黄、黄柏、泽兰叶各24g,冰片6g,共研细末,用黄酒调敷或用凡士林调为软膏外敷。
(2)汤饮治疗:
①鲜蒲公英250g,水煎服。
②细叶远志全草15~20棵,水煎服。
③鹿角粉3~9g,开水冲服。
④蒲公英、野菊花各9g,水煎服,每天1付。
⑤括楼牛蒡汤:熟牛蒡、生山栀、金银花、连翘各9g,全括楼(打碎)、蒲公英各12g,橘皮、橘叶各4.5g,柴胡6g,黄苓9g。水煎服,每天1付。
⑥五味消毒饮:金银花、蒲公英、地丁各30g,连翘、野菊花、板蓝根、赤芍各15g。水煎服,每天1付。本方主要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活血祛淤作用,为控制全身中毒症状的有效方剂。
⑦疮疡饮:山甲珠、皂刺、当归尾、天花粉、陈皮各9g,乳香、没药各6g,金银花、赤芍、蒲公英各30g,水煎服,每天1付。本方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肿软坚作用。
⑧金银花、蒲公英、括楼各30g,柴胡、黄芩、王不留行、青皮各15g,皂刺、赤芍、丝瓜络各30g。水煎服,每天1付。
⑨全括楼1个(重100~200g),水煎服,并将药渣趁热敷于患处。
⑩牛蒡子叶30g水煎代茶饮,每天1付。用于乳汁淤滞期。
其他中医治疗:针灸治疗急性乳腺炎,现代报道始见于五十年代初。但临床资料最为丰富的则在八、九十年代。针灸、挑治、刺血、拔罐、腕踝针、火针等法,都有较好的效果。一般认为,病程愈短,针灸效果愈好,在24小时内治疗更佳;病程过长或已化脓者,疗效往往较差。就本文所收载的文章的病例统计,各种穴位刺激法对本病平均有效率达到95~98%左右。
[民间灸法]
1.艾火灸
取穴:肩井、乳根、内关、曲池、足三里。
配穴:乳汁壅胀加膻中、少泽;头痛发热加合谷、风池。
灸法:艾条悬灸,每穴施灸5~10分钟,每日1次。
2.隔葱灸
取葱白适量,洗净后捣如糊膏状,敷于患处,厚约0.2厘米。然后点燃艾条悬灸,每次施灸15~30分钟,每日灸治1~2次,3次为一疗程。
3.隔蒜灸
选取患处或邻经俞穴,每次每穴施灸5~7壮,每日灸治 1~2次,3次为一疗程。
[古代验方]
(1)乳痈灸乳根(《神灸经纶》)。
(2)膺窗、临泣(足)、神封、乳根、足三里、下巨虚、下廉、天溪、侠溪,均治乳痈。乳妒灸两手鱼际14壮(《针灸资生经》)。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