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胎毒

胎毒

概述

胎毒是古人对婴幼儿疮疖、疥癣、痘疹等病的统称。是中医儿科常见胎疾之一,多发生于小儿出生半年之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其病因是由于孕妇恣食辛热,甘肥厚味,或生活调摄失宜,遗毒于胎,或郁怒悲思等因素使生子是病证。《幼科全书》指出:“凡小儿出生后或月内或百日,痰多气喘,目闭眼赤多泪,遍身壮热,小便赤涩,大便不通,时复惊烦,此胎热也。”毒为热之渐,在胎热的基础上出现皮肤斑疹、疮疖或红赤肿胀等为胎毒 。主要反映为各种皮肤变态反应,例如浔麻疹、泡疹等,这种反映通常出现在有过敏体质或有过敏史的产后妈妈们身上。

从西医的角度看,并没有所谓的胎毒,一些所谓胎毒的表现实际上是孩子患了新生儿湿疹、黄疸、结膜炎、胃肠道消化不良等疾病的表现,跟娘胎里的“毒”没关系,擅自喂各种中草药汤剂“清胎毒”的民间习俗不仅不能治好病,而且耽误孩子治疗,甚至对孩子肝肾造成伤害。新生儿发育未完全,解毒能力低,有的中草药很可能就有肝肾毒性,对宝宝的身体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尤其是出生28天以内的小婴儿,连红糖水之类的所谓清毒食疗也不要用。

病因
缺乏正常菌群(20%):

直接胆红素经过胆道排到肠道,经过细菌的作用转变成粪胆原排出体外,缺乏正常菌群影响胆红素排出导致黄疸加重。

婴儿感染(10%):

这种疾病是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伴有转氨酶的异常。白便,肝大。需要说明的是,好多家长不认识白便,在我们医生看来已经很明显的白陶土便家长依然认为是黄色大便,导致患儿病情延误。

母乳(20%):

母乳中葡萄糖醛酸酶活性高,胆红素在肠道的重吸收加强,使黄疸加重。

药物(10%):

维生素K可以加重黄疸,到对你的孩子来说可能性不大。

新生儿溶血(10%):

少数新生儿ABO血型不合的孩子的黄疸可以表现为母乳性黄胆的病程变化。

胎便(20%):

胎便排出延迟,肝肠循环导致黄疸加重。

其他因素(10%)

宫内感染 如CMV。甲状腺功能低下及其他遗传代谢性疾病。

 
检查

胎毒古人认为其发病与胎妊期间母体的热毒有关的某些婴幼儿疾病,如疮疖、痘疹等。

婴、幼儿疮疖、疥癣、痘疹等病统称胎毒。见《幼幼集成》:“凡胎毒之发,如虫疥、流丹、湿疮、痈疖、结核、重舌木舌、鹅口口疮,与夫胎热、胎寒、胎搐、胎黄是也。”其病因是由于孕妇恣食辛热,甘肥厚味,或生活调摄失宜,遗毒于胎,或郁怒悲思等因素使生子是病证。

诊断

诊断

在东南沿海、江南一带,人们认为胎儿在母体中染了毒气,出生之后若不除去,将来会引发许多疾病,如黄疸、湿疹、鹅口疮等,因此要服解胎毒的中药。常用的中药有甘草、黄连、朱砂、牛黄、轻粉等。这是不可取的,因为上述疾病各有病因,不能简单地用胎毒来解释。相反,这些中药对婴儿的健康不利。例如,黄连苦,有寒性,可以损伤婴儿的胃部功能,影响消化、吸收;朱砂含有汞和硫磺,对婴儿有一定的毒性;牛黄是食草动物的胆石,苦,性凉,不宜单味服用;轻粉即汞粉(水银),有毒。

预防

胎毒西医治疗

胎毒可用母亲吃鹅蛋来解,不宜吃药。

“清胎毒”在南方,尤其是广东地区比较流行,老一辈人认为南方的气候和水质属于热性,很热毒。所以,孕妇在分娩前都要做清胎毒的工作,否则宝宝的皮肤就容易长红疹。其中最为流传的一款清胎毒方:一小撮白莲须加一个鸡蛋,三碗水煲成一碗水,快要煲好时加冰糖或红糖即可。民间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清胎毒”方法,比如绿豆煲老鸽汤、鹅蛋、豆浆等等。

但是在西医的角度看来,怀孕期并没有所谓的胎毒。但是,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食用过量的辛辣和煎炸食物,就很有可能会将热毒传给胎儿,而导致宝宝湿疹。虽然会导致湿疹,但西医并不建议孕妇食用含有药物或药材的食物,例如龟苓膏等使用药材制造的食品。还是建议孕妈妈在怀孕后期多吃青菜、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这样就不必使用以上提到的方法去进行刻意的排毒。

胎毒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