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痰毒

痰毒

概述

痰毒是感受风热湿毒,气血被毒邪壅塞于皮肉之间,继而炼液成痰,痰毒互阻,结块而肿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本病包括颈痈、腋痈、胯腹痈。相当于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证候分类

1、风热痰毒:肿块发生在颌颈部,全身恶寒、发热,头痛,口干,咽痛。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2、肝郁痰火:肿块发生在腋下,全身发热,头痛,胸胁牵痛,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3、湿热蕴结:肿块发生在腹股沟部,全身发热,患肢拘急,小便黄热。苔黄腻,脉数。

4、热胜酿脓:局部皮肤红肿发亮,掀热疼痛,肿块变软,有应指感。全身发热,口干。舌红,苔黄,脉滑数。

5、余毒凝滞:全身症状消退,局部红肿热痛亦轻,唯肿块僵硬不消。

病因

中医认为本病发病初为风痰交阻,化脓期为痰热结聚,热胜肉腐成脓,溃后邪去正复,或邪虽外泄,而气血尚未通畅,若兼脾胃火毒上攻者,多数起于颈之两旁及颌下,若兼肺胃炽热,则多数发于结喉之处。

西医认为本病主要病原菌为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葡萄球菌等,颈部的淋巴结炎多源于口咽部的炎症扩散,如牙龈炎,扁桃体炎,腮腺炎,口腔炎等。足趾间的感染,如足癣常是下肢淋巴结炎的诱因。上肢,胸壁,背部和脐以上腹壁的感染可引起腋下淋巴结炎。下肢,脐以下腹壁,会阴,臀部的感染,可发生腹股沟淋巴结炎。

检查

痰毒多由外感风热、风湿之邪,内挟痰湿互相蕴结于皮里膜外,凝聚于经络而成。

颈部的淋巴结炎多源于口咽部的炎症扩散,如牙龈炎,扁桃体炎,腮腺炎,口腔炎等。足趾间的感染,如足癣常是下肢淋巴结炎的诱因。上肢,胸壁,背部和脐以上腹壁的感染可引起腋下淋巴结炎。下肢,脐以下腹壁,会阴,臀部的感染,可发生腹股沟淋巴结炎,浅表急性淋巴管炎在皮下结缔组织层内,其病因与急性淋巴结炎相同。

诊断

诊断依据

1、在颈、腋、腹股沟等处,起核状肿块。初起皮色不变掀热疼痛;化脓时皮色转红,疼痛加重,核块变软,有应指感;溃后脓出稠黄。

2、有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

3、发病前多数有外感风热及在相应部位有急、慢性感染病灶或皮肤创伤史。

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鉴别诊断

1.腮腺继发感染 多见于新生儿,生后即存在,肿块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穿刺液为稀黏液样。

2.结核性淋巴炎 起病缓慢,触痛,肿胀不如急性淋巴结炎明显,OT试验阳性,穿刺检查涂片可找到抗酸菌,结核杆菌培养阳性。

3.猫抓病 病人有猫抓史,颈部,腋下淋巴结肿大,有压痛,最后化脓,脓培养多无细菌生长,抗原试验阳性。

预防

痰毒西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痰毒中医治疗

治疗宜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仅供参考,详细请询问医生)

常用方药为五神汤合消瘰丸加减:

金银花10g 连翘10g 黄柏10g 泽泻10g 茯苓20g 玄参20g 煅牡蛎30g(先煎) 浙贝母10g 香附10g 陈皮10g 白僵蚕10g 青皮10g 法半夏10g 甘草6g。

方中金银花、连翘、黄柏为主药,清热解毒;泽泻、茯苓健脾利湿;玄参、煅牡蛎、浙贝母软坚散结;香附、陈皮、白僵蚕、青皮、法半夏、甘草均配合主药理气、化痰。全方共奏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之效。如毒热重者,加入白花蛇舌草30g;阴虚者,加入生地、沙参各10g;肝火旺者,加入黄芩、青黛各10g。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