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乳积即乳食积滞(又名伤乳),指1岁以下小儿因伤乳所致的积滞。本病类似于西医学所说的婴儿消化功能紊乱。分为:1、单纯饮乳积滞。又名乳滞、乳积、伤乳食。2、乳食俱伤积滞,兼见食不知味,胃纳欠佳,脘痞腹胀,或有潮热,低热等症,日久失治,则形成虚羸。
该病应该与食滞相鉴别,是因小儿喂养不当,内伤乳食,停积胃肠,脾运失司所引起的一种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临床以不思乳食,腹胀嗳腐,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食积又称积滞。与西医学消化不良相近。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夏秋季节,暑湿易于困遏脾气,发病率较高。小儿各年龄组皆可发病,但以婴幼儿多见。常在感冒、泄泻、疳证中合并出现。脾胃虚弱,先天不足以及人工喂养的婴幼儿容易反复发病。少数患儿食积日久,迁延失治,脾胃功能严重受损,导致上如小儿营养和生长发育障碍,形体日渐羸瘦,可转化成疳,故前人有“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之说。
伤乳,出《丹溪心法》。即乳积,乳积指1岁以下小儿因伤乳所致的积滞。有哺乳不当史。其临床表现以不思纳乳,食而不消,吐出物或泄下物夹未消化奶瓣,且有馊臭气,腹胀腹痛,可伴发热、口渴、口疮、身渐瘦等。
脾胃受损(20%): 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故脾胃乃后天之本。然而生活中的饮食不节、过食肥腻、忧思过度、偏食偏嗜、饥饱不均等都可能伤及脾胃。 综合因素(30%):西医目前认为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内脏高敏感性、胃酸分泌异常、Hp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黏膜免疫和炎症功能改变以及、中枢神经(CNS)、脑肠轴及肠神经(ENS)调节功能改变。
临床表现以不思纳乳,食而不消,吐出物或泄下物夹未消化奶瓣,且有馊臭气,腹胀腹痛,可伴发热、口渴、口疮、身渐瘦等。
1、饮食停滞型
由于小儿喂养不当,易暴饮暴食,嗜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中焦气机阻塞,健运失司,腐熟无权。症见:脘腹胀满,嗳腐吞酸、纳呆恶心,或呕吐不消化食物,舌苔厚腻,脉滑。治以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2、脾胃虚弱 痰湿停止型
素体脾胃虚弱,或由于各种原因日久损伤脾胃致脾胃虚弱,纳运无力,痰湿滞留中焦,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气机逆乱。症见:胃脘痞满,餐后早饱,嗳气,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四肢乏力沉重,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脉沉濡缓。治宜健脾益气、和胃化湿。
3、寒热互结、气不升降型
由于误用下剂,损伤中阳,外邪乘机而入,或湿滞日久化热,寒热互结,气不升降。症见:胃脘痞满不痛,灼热嘈杂吞酸,口苦,肠鸣泄泻,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治宜辛开苦降、和胃消痞。
诊断
食积:指1岁以上小儿因伤食所致的积滞。多有饮食不节,喂养不当史。以小儿不思饮食、食而不消、腹泻或便秘、嗳腐呕吐、腹部胀满、疼痛、拒按,甚则困倦乏力、面色无华为主要表现。
鉴别
应该与食滞相鉴别:是因小儿喂养不当,内伤乳食,停积胃肠,脾运失司所引起的一种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临床以不思乳食,腹胀嗳腐,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食积又称积滞。与西医学消化不良相近。
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夏秋季节,暑湿易于困遏脾气,发病率较高。小儿各年龄组皆可发病,但以婴幼儿多见。常在感冒、泄泻、疳证中合并出现。脾胃虚弱,先天不足以及人工喂养的婴幼儿容易反复发病。少数患儿食积日久,迁延失治,脾胃功能严重受损,导致小儿营养和生长发育障碍,形体日渐羸瘦,可转化成疳,故前人有“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之说。
小儿乳积西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小儿乳积中医治疗
【成 份】巴豆霜、郁金、苦杏仁(炒)、雄黄、使君子仁、甘草、蜂蜡。
【性 状】本品为桔红色圆形的蜡片:气香,味辛辣。
【功能主治】破积驱虫,开胃进食。用于小儿食积,乳积,发热腹胀,呕吐滞下及腹痛等症。
【用法用量】遵医嘱。
【注意事项】忌生冷、腥荤食物。
小儿推拿手法:补脾,清胃,清大肠,揉板门,掐四缝,顺八卦,清天河水,摩腹,揉中脘,揉足三里,捏脊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