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行经泄泻

行经泄泻

概述

行经泄泻,每逢月经来潮时大便溏薄或泄泻次数增多,经后大便恢复正常者称“经行泄泻”。本病一般在月经来潮前2~3日即开始泄泻,至经净后,大便即恢复正常,也有至经净后数日方止。这种证候可持续数年,日久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以育龄期妇女多见,中药治疗预后良好,属中医的经行前后诸证,相当于西医的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病因

脾气虚弱(36%):

脾司运化,脾气主升,脾能统血。当经行之时,则血注于冲脉,以为月经。如因脾气素虚者,经行时而脾气更弱,以致运化无权,清气下陷,导致水湿停滞于肠,而为经行泄泻。

肝旺脾弱(28%):

肝主藏血,其性喜疏泄条达,如因肝气郁结,肝郁横逆,克制脾气,则运化乏力,而脾气益虚冰温下流,亦可引起经行泄泻。

脾肾两虚(25%):

脾之运化有赖于肾阳的温运以助消化,肾阳不足,则导致脾阳不振,湿浊内聚,经行脾肾更亏,湿困脾阳而致经期大便泄泻。

检查

每逢月经前或月经期出现大便溏薄或大便泄泻,经净后大便恢复正常。

诊断

诊断

根据病因,症状和相关检查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

1、脾气虚弱:经前或经行大便泄泻,呈周期性的发病,轻者大便溏薄,重者大便清稀,每日2~3次,下腹隐隐作痛,或不痛,或肠呜,面色少华,精神倦怠,饮食不佳。苔薄白,舌淡胖,脉迟缓无力。

2、肝旺脾弱:经前或经行大便溏薄或泄泻,倦怠乏力,少腹、胸胁胀痛,腹痛即泻。苔薄白,舌淡,脉细而弦。

3、脾肾两虚:月经前或经行大便清薄,或五更泄泻,面色晦黯,腰腿酸软,下肢畏冷,或脐中隐痛,小便清长。苔白滑,舌质淡,脉沉迟,或沉细。

预防

行经泄泻西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行经泄泻中医治疗

(一)

【辨证】肝气虚寒。

【治法】益气健脾,涩肠止泻。

【方名】术苓固脾饮。

【组成】白术30克,茯苓15克,人参15克,山药15克,芡实15克,肉桂1.5克,肉豆蔻1枚。

【用法】水煎服。

【出处】《辩证录》卷十一。

(二)

【辨证】脾肾虚寒,命火不足。

【治法】温肾暖脾,固涩止泻。

【方名】四神丸。

【组成】肉豆蔻(生用)60克,炒补骨脂120克,五味子60克,吴茱萸120克。

【用法】上为末,加红枣50枚,生姜120克,水煮至枣熟,去姜,以枣肉和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空腹时开水送下。

【出处】《内科摘要》卷下。

治疗经行泄泻,应以健脾止泻为主,调经为辅。脾虚为主者可服用健脾丸或参苓白术丸;肝郁型者可服用痛泻药方;肾虚者需服用四神丸。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