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虚劳

虚劳

概述

虚劳又称虚损,是中医的一种诊断。是由于禀赋薄弱、后天失养及外感内伤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症候的总称。往往西医不一定有明确的检查异常,曾称“亚健康”,但两者内涵不一定完全相同,与肺结核更不能完全画等号,结核病只能是其诱因之一。

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虚劳。《理虚元鉴·虚症有六因》所说的“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对引起虚劳的原因作了比较全面的归纳。多种病因作用于人体,引起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虚,日久不复而成为虚劳。结合临床所见,引起虚劳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禀赋薄弱;烦劳过度;饮食不节;大病久病;误治失治。

病因
禀赋薄弱(25%)

简单说就是先天不足。或因父母体弱多病,年老体衰,或胎中失养,孕育不足,或生后喂养失当,水谷精气不充,均可导致禀赋薄弱。

烦劳过度(15%)

损伤五脏适当的劳作,包括脑力及体力的劳动。在烦劳过度中,以劳神过度及恣情纵欲较为多见。忧郁思虑,积思不解,所欲未遂等劳神过度,易使心失所养,脾失健运,心脾损伤,气血亏虚,久则形成虚劳。而早婚多育,房事不节,频犯手淫等,易使肾精、肾气不足。

饮食不节(20%)

暴饮暴食,饥饱不调,嗜食偏食,营养不良,饮酒过度等,均会导致脾胃损伤,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气血来源不充,脏腑经络失于濡养,日久形成虚劳。

大病久病(10%)

失于调理大病之后,邪气过盛,脏气损伤,正气短时难以恢复,日久而成虚劳。久病而成虚劳者,随疾病性质的不同,损耗人体的气血阴阳各有侧重。如热病日久,则耗伤阴血;寒病日久,则伤气损阳;瘀血日久,则新血不生;或病后失于调理,正气难复,均可演变为虚劳。

误治失治(5%)

损耗精气由于辨证诊断有误,或选用药物不当,以致精气损伤。若多次失误,既延误疾病的治疗,又使阴精或阳气受损难复,从而导致虚劳。

以上各种病因,主要为气、血、阴、阳的虚损。病损部位主要在五脏,尤以脾肾两脏更为重要。引起虚损的病因,往往首先导致某一脏气、血、阴、阳的亏损,而由于五脏相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所以在虚劳的病变过程中常互相影响,一脏受病,累及他脏,气虚不能生血,血虚无以生气;气虚者,日久阳也渐衰;血虚者,日久阴也不足;阳损日久,累及于阴;阴虚日久,累及于阳。以致病势日渐发展,而病情趋于复杂。

检查

1、证候特征,多见神疲体倦,心悸气短,面容憔悴,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症。若病程较长,久虚不复,症状可逐渐如重。

2、具有引起虚劳的致病因素及较长的病史。

3、排除类似病证。应着重排除肺痨及真他病证中的虚证类型。

4、有继发急性外感寒温之邪的夹杂表现。

诊断

诊断

1、证候特征,多见神疲体倦,心悸气短,面容憔悴,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症。若病程较长,久虚不复,症状可逐渐如重。

2、具有引起虚劳的致病因素及较长的病史。

3、排除类似病证。应着重排除肺痨及真他病证中的虚证类型以及西医急性失血、恶性消耗等疾病以免误诊漏治。

鉴别诊断

1、肺痨在唐代以前,尚未将这两种病证加以区分,一般都统括在虚劳之内。宋代以后,即对虚劳与肺痨的区别有了明确的认识。两者鉴别的要点是:肺痨系正气不足而被痨虫侵袭所致,主要病位在肺,具有传染性,以阴虚火旺为其病理特点,以咳嗽、咯痰、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治疗以养阴清热、补肺杀虫(抗结核)为主要治则;而虚劳则由多种原因所导致,久虚不复,病程较长,无传染性,以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为其基本病机,分别出现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多种症状,以补虚扶正为基本治则,根据病情的不同而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法。

2、其他病证中的虚证类型虚劳与内科其他病证中的虚证在临床表现、治疗方药方面有类似之处,但两者是有区别的。其主要的区别有二:

①虚劳的各种证候,均以精气亏虚的症状为特征,而其他病证的虚证则各以其病证的主要症状为突出表现。例如:眩晕一证的气血亏虚型,虽有气血亏虚的症状,但以眩晕为最突出、最基本的表现;水肿一证的脾阳不振型,虽有脾阳亏虚的症状,但以水肿为最突出、最基本的表现。

②虚劳一般病程较长,病势缠绵。其他病证中的虚证类型虽然也以久病属虚者为多,但亦有病程较短而呈现虚证者。例如泄泻一证的脾胃虚弱型,以泄泻伴有脾胃亏虚的症状为主要表现,临床病例中有病程长者,但亦有病程短者。

3、针对恶性肿瘤等消耗性疾病的筛查。

预防

虚劳西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虚劳中医治疗

虚劳在中医也是难治疾病之一,要有足够的耐心慢慢调理,有细致的分析来不断调整以找到最佳的治则和用药。

一种治疗虚劳药物组合物:它采用纯中药配制而成,它主要是由炮制附子20-50g,太子参5-20g,川芎10-25g,茯苓10-20g,肉桂8-15g,大黄10-30g,枳实10-25g,山楂5-10g,黄芪10-30g,厚朴10-20g,干姜5-10g,甘草7-15g,白术10-20g,西洋参1-5g,成都方建曲15-30g组成。

肺气虚:治则:补肺益气。方药:补肺汤加减;如气阴两虚,可用黄芪鳖甲散加减。

脾气虚:治则:健脾益气。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如清气下陷,便泻不止,可用补中益气汤。

心血虚:治则:养血安神。方药:养心汤或炙甘草汤加减。

肝血虚:治则:补血养肝。方药:四物汤加味。

心阳虚:治则:温通心阳。方药:桂枝甘草汤加味。

脾阳虚:治则:温中健脾。方药:附子理中汤。

肾阳虚:治则:温补肾阳。方药:右归丸、金贵肾气丸或真武汤加味。

肺阴虚:治则:养阴润肺。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

心阴虚:治则:滋阴养心。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脾阴虚(胃阴虚):治则:养阴和胃。方药:益胃汤加味。

肝阴虚:治则:滋阴养肝。方药:补肝汤加减。

肾阴虚:治则:滋补肾阴。方药:左归丸。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