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疮即是梅毒。因疮的外形以杨梅,故名。本病包括梅毒的各种皮肤病变。如皮肤先起红晕,后发斑点,名“杨梅斑”;若状如风疹样的则名为“杨梅疹”;若形如赤豆,嵌于肉内,坚硬如豆,名“杨梅豆”;若疹粒破烂,肉反突出于外,名“翻花杨梅”。若梅毒侵于骨髓,关节,或流窜脏腑为患者,统称“杨梅结毒”。
多因气化(间接)传染和精化(接触)传染而发。
性接触(40%):这是梅毒病因来源的主要传染途径。未经治疗的梅毒病人在感染梅毒后的1年内传染性为最强,随着病期的延长,传染性越来越小,到感染后4年,通过性接触一般无传染性。
胎盘传染因素(10%):患梅毒的孕妇可以通过胎盘使胎儿受染,一般认为梅毒的病因主要感染发生在妊娠4个月以后。病期超过4年未经治疗的梅毒妇女,虽然有性接触,一般也不会传染,但妊娠时仍可传染给胎儿,病期越长,传染性越小。
血传播(20%):梅毒患者、潜伏梅毒及隐性梅毒血清具传染性,通过输血及共用针头可传染他人。
梅毒(15%):梅毒的病因可以通过少数性接触以外的途径受传染,如接吻、哺乳;接触有传染性损害病人的日常用品,如衣服、毛巾、剃刀、餐具、烟嘴等,也可传染。
证见:先出现下疳,或见有横痃,继则发杨梅疮。发病前,多见有全身性发烧,头痛,骨节部位酸痛,咽干喉痛,并逐渐出现皮表病变。发外阴部皮肤先起红晕,后即见成斑片者,名杨梅斑;有形如风疹者,名杨梅疹;若其状如赤豆,嵌入肉内者,则名杨梅豆;若疹粒破溃,肉反而突出于外者,更名翻花杨毒。严重者,其毒侵及骨髓、关节、内脏,则统称之为杨梅结毒。
鉴别诊断
1、玫瑰糠疹:皮疹分布以躯干较多,且分散存在,但多呈椭圆形淡红色斑,覆有糠状鳞屑,长轴与皮纹一致。常先发一个较大母斑,而后再发较多皮疹,有痒感,淋巴结不肿大,梅毒血清反应阴性。
2、银屑病:在红色丘疹或斑片上覆有银白色鳞屑、薄膜现象,点状出血或多数小脓疱,以四肢伸面、头皮和背部较多,自觉瘙痒,一般冬重夏轻,病程较长。
3、尖锐湿疣:由人乳头瘤病毒引起。初发为正常皮色或粉红色丘疹,增长后呈瘤样或球团状,基底部有蒂,可发生坏死、糜烂和溃疡,常有臭味。好发于龟头、冠状沟、肛门、大小阴唇、宫颈及阴道等处。
4、多形红斑:初发为水肿性红斑和淡红色扁平丘疹,进一步发展为虹状红斑即靶形斑,病变对称分布,好发于手背、前臂、足背、踝部等处,同时可发生水疱、大疱和粘膜病变,自觉疼痛剧痒,有一定的诱因。
杨梅疮西医治疗
梅毒的青霉素治疗方案
(一)早期梅毒:包括一期、二期和病期不足两年的潜伏梅毒患者,可给予青霉素肌肉注射,每侧臀部120万单位,共240万单位,只注射一次。
(二)晚期梅毒:包括有三期皮肤、粘膜、骨损害等患者,病期在两年以上的潜伏梅毒,心血管梅毒和神经梅毒等。对于良性晚期梅毒(血管、粘膜及骨等)可予以普鲁卡因青霉素G肌肉注射,每日一次,每次60万单位,共15次,总剂量900万单位。或用苄星青霉素每周肌肉注射一次,每次240万单位,共三次,总 量720万单位。
(三)对孕妇梅毒患者的治疗:早期梅毒患者如能早期治疗可防止发生先天梅毒。
(四)早期先天梅毒患者的治疗:对已经治疗的梅毒孕妇所生的婴儿,应进行临床及血清学检查,直至血清学检查转阴或维持阴性三个月以上为止。
(五)晚期先天梅毒的治疗:两岁以上的先天梅毒治疗方法可按成人的相应病期进行,其用量不超过成人的剂量。
杨梅疮中医治疗
治宜清血解毒。传统多选用杨梅一剂散,或用土茯苓合剂内服,外用可选鹅黄散调敷其疮疡。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