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阴汗

阴汗

概述

指男性外生殖器如阴囊肛门及其周围局部多汗潮湿的表现。

病因

本病多因元阳不足,素体虚弱,温熙失职,肾阳亏损,阴寒偏盛,或肝郁化热,湿热下注,以至阴部出汗。

检查

本病常见腰膝酸软,口苦目赤,阴囊潮湿,或有异味。  

(一)肾阳虚证  

1、临床表现:阴囊湿冷,汗出,畏寒,四肢冰冷,腰膝酸软,阳痿,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迟。  

2、证候分析:肾主一身之阳,肾阳虚则阳气皆虚,阴寒生湿,腰为肾之府,肾精亏乏,肾阳虚损,宗筋失用,则故见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阳屡、滑精、早泄;小便清长。舌淡胖,脉沉迟。  

(二)肝经湿热证  

1、临床表现:阴囊汗出潮湿,粘手,有异味,胁肋胀痛、口干苦,目赤,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2、证候分析:外感或内生湿热,蕴郁肝经,流注下焦,湿热郁结肝脉,肝失疏泄条达则,故见湿热熏蒸,口苔胁肋胀痛,目赤,阴汗出,潮湿,臊臭等诸症。

诊断

诊断要点

男子的阴部多汗,汗出臊臭粘手,同时伴阴囊湿冷,肛门瘙痒,小便清长,腰膝酸软,畏寒肢冷,便溏或胁肋胀痛,目赤,小便赤者,大便粘滞,均可诊断为阴汗。

鉴别诊断

(一)生理性汗出除阴部汗出外,多有全身性汗出,尤在天气炎热,饭后,饮酒后多见。

(二)多汗常见于手汗或上身汗出或头颈部以上汗出,或全身易汗出,各有不同。该病则为阴部如阴囊,肛门,大腿内侧等部位汗出为主。

预防

阴汗西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阴汗中医治疗

肾阳虚型

【证见】

阴部出汗,阴囊湿冷,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前阴萎弱,阳举不坚,滑精,早泄,小便清长。舌质淡胖润有齿痕,脉沉迟。

【治法】

温补肾阳,益气培元。

【方药】

1.主方安肾丸(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

处方:肉桂6克(冲服),巴戟天15克,肉苁蓉10克,破故纸10克,白术12克,山药15克,乌头9克,白蒺藜9克,桃仁1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补肾强身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2)九转黄精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益气聪明汤加减(黄骏验方)

处方:黄芪20克,党参20克,升麻6克,甘草6克,柴胡6克,葛根15克,赤芍15克,黄柏15克,牡蛎15克,五味子3克。水煎服,药渣煎水薰洗患处,每日1剂。

(2)补气升阳汤(董子强验方)

处方:黄芪30克,柴胡12克,炙甘草6克,乌药12克,升麻6克,红参6克(另炖),肉桂6克(冲服),生山药20克,枸杞子15克,当归1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肝经湿热型

【证见】

阴汗出,阴囊潮湿,伴有臊臭,胁肋胀痛,口苦,目赤,阴茎萎软,小便赤。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

清热利湿,疏肝养血。

【方药】

1.主方清震汤(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

处方:柴胡10克,升麻6克,黄芩12克,姜活9克,防风9克,苍术6克,麻黄根9克,藁本9克,泽泻10克,猪苓15克,当归9克,红花6克,炙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当归芦荟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阴汗的其他疗法

阴汗的针灸治疗

取穴:气海、关元、中枢、肾俞、命门。手法:气海、关元、中枢用补法;关元可加灸以增温补;肾俞、命门补之或艾灸。适用于肾阳虚型阴冷。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