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有头疽

有头疽

概述

有头疽(carbuncle),病症名。指生长于肌肤间,以局部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脓头,红肿热痛,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亦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痈。需注意与中医的痈区别。

病因

1.外感风温、湿热之邪邪毒侵入肌肤,毒邪蕴聚以致经络阻塞,气血运行失常。

2.脏腑蕴毒情志内伤,气郁化火;或由于平素恣食膏粱厚味、醇酒炙博,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火毒内生。以上二者皆可致脏腑蕴毒。

3.内伤精气由于房室不节,劳伤精气,以致肾水亏损,水火不济;阴虚则火邪炽盛,感受毒邪之后,往往毒滞难化。

体虚之际,容易发生,故消渴患者常易伴发本病。如阴虚之体,每因水亏火炽,而使热毒蕴结更甚;气血虚弱之体,每因毒滞难化,不能透毒外出,如病情加剧,极易发生内陷。

检查

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处。多发于中老年人。

根据病程演化,临床可分为三期

初期患处起一肿块,上有粟粒样脓头,肿块渐向四周扩大,脓头增多,色红灼热,高肿疼痛。伴发热恶寒、头痛纳差。

溃脓期肿块进一步增大,疮面渐渐腐烂,形似蜂窝,肿块范围常超过l0cm,甚至大于30cm。伴壮热、口渴、便秘、溲赤等。

收口期脓腐渐尽,新肉开始生长,逐渐愈合。

整个病程约1个月左右,病情初期在第l周,溃脓期在第2周到第3周,收口期在第4周。

诊断

[诊断]

根据病因,症状和相关检查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

1.痈:为发于皮肉之间的疮疡,具局部光软无头,易肿、易脓、易溃、易敛的特点。   

2.无头疽:多发于骨胳及肌肉深部,病灶部位深,初起皮色不变,漫肿、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溃后多损筋骨。

附注:

一、疖病小而位浅;无全身明显症状;易脓,易溃,易敛。

二、脂瘤染毒患处有结块,或有扩大的毛囊口,可挤出皮脂栓;染毒后红肿多局限;全身症状较轻;溃后脓液中可见豆渣样物质。

预防

有头疽西医治疗

伴有消渴者,应根据血糖、尿糖情况,选择有效的西药控制血糖。

有头疽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火毒蕴滞肿块色红灼热,根脚收束,上有粟粒样脓头,疮面腐烂,流脓黄稠;发热,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分析:外感风温、湿热毒邪,内有脏腑蕴毒,邪毒蕴结于肌表,以致营卫不和,经络阻塞,气血凝滞,故肿胀疼痛;热毒炽盛,故色红而灼热,发热;热胜肉腐,故疮面腐烂,脓出黄稠:口渴、便秘、尿赤、苔黄、脉弦数皆为热毒内盛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和营托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便秘者,加生大黄、枳实泻热通腑。

(二)阴虚火炽疮形平塌,根脚散漫,疮色紫滞,疼痛剧烈,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全身高热,烦躁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辨证分析:阴液亏虚,虚火内生,复感湿热毒邪,阴虚无水制火热之邪,而使毒蕴更甚,故疮色紫滞,疼痛剧烈;毒甚走散,故疮脚散漫,疮形平塌;阴液不足,无以化脓,故脓水稀少;热毒人里,故高热、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细数为阴虚火炽之象。

治法:滋阴生津,清热解毒。

方药:竹叶黄芪汤加减。

(三)气虚毒滞肿势平塌,根脚散漫,化脓迟缓,皮色赤暗不泽,脓水稀少,腐肉难脱,疮口成空壳,闷胀疼痛;伴畏寒,高热,精神萎靡,面色少华,口渴喜饮,小便频数;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数无力。

辨证分析:气血虚弱,气虚无力托毒,毒邪留滞,故疮形平塌;血虚无以化脓,故腐肉难脱;热毒留滞不解,故仍畏寒、发热、口渴喜饮;气血亏虚,机体失养,故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淡红、苔白、脉数无力为气虚之象。

治法:扶正托毒。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二、外治法

初起用金黄膏加千捶膏外敷。溃脓期用金黄膏掺八二丹外敷;如脓水稀或灰绿,则改掺七三丹;若腐肉阻塞,脓液积蓄难出而有波动时,可按疮形大小采用“十”字、双“十”字,或平行纵切开术,手术的原则是广泛切开,清除坏死组织,充分引流。收口期用白玉膏掺生肌散外敷;如疮口腐肉一时不能粘合,可用垫棉法,如无效时,则应采用手术清创。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