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寒是指婴儿百日内,出现手足逆冷、唇面微青、额上汗出、不思乳食、腹痛肠鸣、泄泻清水、夜啼等症状。
脾胃虚寒的主要病因主要是产时冷气侵入,脐带扎缚不紧、寒气内侵或饮食习惯不良如饮食不节制、经常吃冷饮与冰凉的食物,再加上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从而导致胃玻。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脾阳虚寒症。多由脾气虚症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或肾阳虚,火不生土所致。
1.乏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主诉症状之一,属非特异性疲惫感觉。
2.腹痛: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腔内外脏器的病变,而表现为腹部的疼痛。
3.四肢发冷:由于四肢末梢组织血液灌注不足,而导致的体温下降。
4.食欲不振:对食物缺乏需求的欲望。
5.肠鸣:腹中胃肠蠕动漉漉作响的症状。
6.腹泻:是指粪便合未消化食物、脓血、摊液或脱落的薄膜。
7.小儿夜啼:是儿科常见的病证,是指小儿白天安静,入夜啼哭,或每夜定时啼哭的病证。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时喜按,喜热恶冷,得温则舒,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或休息后减轻,神疲乏力。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鉴别诊断
1.新生儿水肿 ①局限性水肿:常发生于女婴会阴部,数日内可自愈;②早产儿水肿:下肢常见凹陷性水肿,有时延及手背、眼睑或头皮,大多数可自行消退;③新生儿Rh溶血病或先天性肾病:水肿较严重,并有其各自的临床特点。
2.新生儿皮下坏疽 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多见于寒冷季节。有难产或产钳分娩史。常发生于身体受压部位(枕、背、臀部等)或受损(如产钳)部位。表现为局部皮肤变硬、略肿、发红、边界不清楚并迅速蔓延。
脏寒西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脏寒中医治疗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方药:小建中汤。
方中桂枝、饴糖、生姜、大枣温中补虚,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尚可加黄芪、茯苓、人参、白术等助益气健脾之力,加吴茱萸、千姜、川椒、乌药等助散寒理气之功;若产后或失血后,证见血虚者,可加当归养血止痛;食少,饭后腹胀者,可加谷麦芽、鸡内金健胃消食;大便溏薄者,可加芡实、山药健脾止泻;若寒偏重,症见形寒肢冷,肠鸣便稀,手足不温者,则用附子理中汤温中散寒止痛;腰酸膝软,夜尿增多者,加补骨脂、肉桂温补肾阳;若腹中大寒痛,呕吐肢冷者可用大建中汤温中散寒。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