疰夏是因素体虚弱、复感受暑热之气而引起的以乏力倦怠、眩晕心烦、多汗纳呆,或有低热等为临床特征的外感热病。夏季的常见病。又名注夏。夏季,天暑下迫,地湿上蒸,体内湿热过重,脾胃、心肺一时无法适应、调整过来,大多是因植物神经紊乱引起的。
“疰夏”是一种内脏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包括循环系统功能、消化系统功能或性功能失调的症状,多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人体部分生理功能暂时性失调,神经内分泌出现相关改变而组织结构上并无相应病理改变的综合征。
疰夏是因为长期体虚者感受暑热之气所致。夏季,天暑下迫,地湿上蒸,体内湿热过重,脾胃、心肺一时无法适应、调整过来,大多是因植物神经紊乱引起的。
机体因素(45%):夏季气候炎热,人们大量出汗,汗液带走了很多水及盐分,使身体的电解质失去平衡,所以就出现了浑身酸懒无力等症状。
常见证型有:
①气阴两亏型疰夏。证见神疲倦怠,乏力嗜睡,眩晕多汗,心烦口渴,纳呆体瘦。舌胖有齿痕、苔薄、脉细弱。治宜清暑益气养阴,方用清暑益气汤加五味子、白芍等。
②暑湿困脾型疰夏。证见神疲倦怠,乏力嗜睡、脘闷纳少,口淡恶心,便溏,苔腻,脉濡。治宜清暑化湿,方用藿朴夏苓汤合六一散。一般夏季过后,病情可自行改善,部分病人可呈现出逢暑必发的周期性特点。疰夏亦为中暑的先兆,若进一步发展可致中暑。
诊断
疰夏是发生于我们江南地区夏天的一种常见病。患者表现为低热缠绵,精神委顿,食欲不振,口淡口甜,粘腻不爽,大便溏薄,小便短赤。有不少“发热待查”的病人,作过各项检查未见异常,无法做出明确诊断。但根据中医理论,这些症状常属于“疰夏”,依法施治,往往立见良效。
鉴别诊断
①气阴两亏型疰夏。证见神疲倦怠,乏力嗜睡,眩晕多汗,心烦口渴,纳呆体瘦。舌胖有齿痕、苔薄、脉细弱。治宜清暑益气养阴,方用清暑益气汤加五味子、白芍等。
②暑湿困脾型疰夏。证见神疲倦怠,乏力嗜睡、脘闷纳少,口淡恶心,便溏,苔腻,脉濡。治宜清暑化湿,方用藿朴夏苓汤合六一散。一般夏季过后,病情可自行改善,部分病人可呈现出逢暑必发的周期性特点。疰夏亦为中暑的先兆,若进一步发展可致中暑。
疰夏西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疰夏中医治疗
“疰夏”,病名中一个“夏”字标明了它是一种季节性疾病。俗谚所说“夏天不热,五谷不结”。热,本是夏之主气,然这个季节逢荫入梅,乍雨乍晴,湿热交蕴,蒸蒸而炽。物感其气则霉,人感其气病疰。故疰夏的发病,以芒种、夏至、小暑为高峰期,如遇到黄梅则要延续到大暑,立秋后症状会渐渐见退,秋分金风送爽,病即霍然。所以,疰夏又是一种具有明显地域性特点的疾患,多见于潮湿多雨的江南水乡。
如此全面考察,则可知疰夏之病机多属气不足而暑热湿盛。据此,治疗本病应从清暑泄热、化湿宽中立法,年老体弱者则益其气阴。常用效方有二:一为部分病人初患疰夏者,其体质尚实,症见食入呆钝、胸闷腹胀、头重身困等,可用正气片或藿香正气软胶囊化湿宽中,每有显效。(附方:藿香9克,桔梗3克,大腹皮9克,白芷9克,苏叶9克,茯苓12克,半夏9克,川朴6克,陈皮6克,白术9克,甘草3克,水煎二汁,分两次服。)二为体质较弱或老年病程日久、精神不支、嗜睡等气阴不足、湿热内困的患者,服清暑益气汤颇有佳效。常年复发的患者,于立夏前连服本方七剂,每能起到预防作用。(附方:党参9克,五味子6克,麦门冬9克,当归9克,青陈皮各4.5克,黄柏6克,神曲9克,甘草3克,水煎二汁,分两次服。)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