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结肠炎是结肠缺血引起的一种结肠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结肠供血减少或缺如,进而导致该段肠壁缺血或坏死。腹痛、腹泻、血便被称为缺血性结肠炎的三联征。70%~100%的患者有腹痛症状,腹痛的特点为突发的剧烈绞痛,开始定位不明确,逐渐定位到左侧或左下腹,伴有血便或腹泻,少数患者首发症状为呕吐、头晕或里急后重。
大多为自限性,没有明显的血管阻塞,临床上难以找到明确的引发结肠缺血的原因。大部分患者为50岁以上的老年人,肠系膜血管造影对本病的诊断意义不大,有时患者在发生结肠缺血性改变后,肠系膜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也会无明显异常。有多种原因可以诱发自发性结肠缺血,其中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血压最为常见。
大多为自发性,通常不伴有明显的血管阻塞,临床上难以找到明确的引发结肠缺血的原因。其中大部分患者为老年人,在发生结肠缺血性改变后,肠系膜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异常可与临床症状不相符。有多种原因可以诱发自发性结肠缺血,其中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血压最为常见,如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性休克等,同时伴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同时服用可影响内脏血流的药物(如升压药等),可以明显增加结肠缺血的发生机会。肠系膜血供减少,引起结肠缺血,而大范围急性肠系膜血供障碍又可引起明显的不可逆性心输出量减少,因而导致肠系膜缺血的恶性循环。
创伤(30%):在血管阻塞型结肠缺血中,比较常见的原因有肠系膜动脉的创伤、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或栓塞,以及腹主动脉重建手术或结肠手术时结扎肠系膜下动脉。
其他原因(25%):各种原因引起的组织灌流不足,如休克、脱水、酸中毒、心肌功能衰竭等也可以加重由于结肠梗阻引起的肠缺血。
由于食进含有病原菌及其毒素的食物,或饮食不当,如过量的有刺激性的不易消化的食物而引起的胃肠道粘膜的急性炎症性改变。其病理表现为胃肠道粘膜的充血、水肿、粘液分泌增多,有时伴有出血及糜烂。在我国以夏、秋两季发病率较高,无性别差异,一般潜伏期为 12 36小时。
1、 小儿菌痢:多见于1-7岁儿童,全身症状重,以腹泻为首发症状,大便每日大于10次,为粘液便,大便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大便PH值大于7,大便培养可见志贺氏菌阳性。
2、病毒性肠炎:多见于6个月-2岁小儿,全身症状轻,以呕吐、咳嗽为首发症状,大便每日3-10次,呈水样便,大便PH值小于7,大便可分离出轮状病毒。
缺血性肠炎西医治疗
1、对于无明确药物使用禁忌的中老年患者可给予复方丹参片等改善微循环的药物,此外,对于已发生严重的肠功能紊乱的患者,应予以积极对症治疗,如结肠胀气者给予肠管排气减压和经鼻饲管抽气减压;恶心、呕吐者给予止吐药物和胃肠动力药物,腹泻者给予肠道黏膜保护剂如思密达、次碳酸铋剂。解痉剂如阿托品、山莨菪碱等和鸦片类制剂如苯乙哌啶、洛哌丁胺等可以减少肠蠕动等。
2、糖皮质激素对缺血性病变恢复无帮助,且有促发肠穿孔的可能,故不提倡使用。多数患者经内科治疗后可以很快好转,但也有少部分患者病情恶化而发生肠坏死,此时应进行急诊手术,及早切除坏死肠断。
缺血性肠炎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