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的病理状态。按其发作之急缓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肾功能衰竭系因多种疾病致使两肾在短时间内丧失排泄功能,简称急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是由各种病因所致的慢性肾病发展至晚期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证。
根据肾功能损害的程度将慢性肾功能衰竭分为4期:①肾贮备功能下降,患者无症状。②肾功能不全代偿期。③肾功能失代偿期(氮质血症期),患者有乏力,食欲不振和贫血。④尿毒症阶段,有尿毒症症状。
有效血容量不足(25%):
肾缺血及肾中毒,引起肾前性氮质血症的各种因素持续作用使肾缺血、缺氧;各种肾毒性物质如药物、细菌的内毒素、重金属毒物及生物毒等作用于肾脏均可致病。
溶血(20%):
此外误型输血及药物可引起急性血管内溶血,挤压伤、烧伤及严重肌病,可因血红蛋白及肌红蛋白堵塞肾小管,而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和急性肾衰。
某些疾病(26%):
慢性肾衰的病因主要有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原发性与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病变(慢性肾盂肾炎、慢性尿酸性肾病、梗阻性肾病、药物性肾病等)、肾血管病变、遗传性肾病(如多囊肾、遗传性肾炎)等。
①少尿期。尿量减少致使发生高钾血症、水中毒(浮肿严重、血压升高、肺水肿或脑水肿)、代谢性酸中毒及急性尿毒症症状。高钾血症及水中毒为主要死因。
②多尿期。肾小管上皮细胞再生修复后尿量渐增多,使血钾、血钠下降,持续多尿患者可死于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③恢复期。多尿期后尿量减至正常,血Bun、肌酐(Scr)及电解质均恢复正常水平,但肾小管功能及结构恢复正常尚需3~6个月。未能恢复者转为慢性肾功能衰竭。非少尿型虽尿量不少,但血Bun,Scr逐日升高并出现中毒症状,因肾损伤轻,故预后良好。
CRF(慢性肾衰竭)与肾前性氮质血症的鉴别并不困难,在有效血容量补足48~72小时后肾前性氮质血症患者肾功能即可恢复,而CRF则肾功能难以恢复。
CRF与急性肾衰的鉴别,多数情况下并不困难,往往根据患者的病史即可作出鉴别诊断。在患者病史欠详时,可借助于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等)或肾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如双肾明显缩小,或肾图提示慢性病变,则支持CRF的诊断。
肾功能衰竭西医治疗
①针对病因治疗,如扩容纠正肾前因素,解除肾后性梗阻因素,重症急进性或其他肾小球肾炎用激素冲击可获效,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应立即停用药,给予抗过敏药等。
②少尿期,液体入量以量出为入为原则。
③纠正高钾血症及酸中毒。
④尽早开展透析疗法,有脱水、清除毒素、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之功能,使患者度过少尿期难关。多尿期严格监测水、电解质平衡以防死于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恢复期注意加强营养、休息及避免用肾毒性药物均甚重要。
肾功能衰竭中医治疗
(1)脾肾气虚证
【主症】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 次症:脘腹胀满,大便不实,口淡不可,舌淡有齿痕,脉沉细。多见于氮质血症早期。
【治法】治拟健脾补肾。
【方药】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右归饮加减。药用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法夏、砂仁后下、冬虫夏草5g、杜仲15g、枸杞子12g、丹参20g。
(2)脾肾阳虚证
【主症】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次症:腰部冷痛,脘腹胀满,大便不实,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弱。多见氮质血症期或肾衰竭期。
【治法】治拟温补脾肾。
【方药】方用实脾饮合真武汤加减。药用茯苓、白术、制附子、草果、干姜、槟榔连皮、甘草、党参。
(3)脾肾气阴两虚证
【主症】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次症:夜尿清长,舌质淡有齿痕,脉沉细。多见于氮质血症期。
【治法】治拟益气养阴。
【方药】方用大补元煎加减,药用西洋参、炒山药、熟地、杜仲、枸杞子、山萸肉、甘草、当归、北芪。
(4)肝肾阴虚证
【主症】头晕,头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次症: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淡红少苔,脉沉细或弦细。多见于氮质血症早期。
【治法】治拟滋补肝肾。
【方药】方用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药用熟地、丹皮、泽泻、山药、茯苓、女贞子、旱莲草、丹参、山萸肉。
(5)阴阳两虚证
【主症】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酸膝软。次症:夜尿清长,大便干结,舌淡有齿痕,脉沉细。多见于肾衰竭期。
【治法】治拟阴阳双补。
【方药】方用金S1肾气丸加减,药用熟地、山药、山萸肉、制附子、肉桂、丹皮、泽泻、茯苓、冬虫夏草。
(6)湿浊证
【主症】恶心呕吐,肢体困重,食少纳呆。次症:脘腹胀满,口中粘腻,舌苔厚腻。多见于尿毒症期伴酸中毒或胃肠功能紊乱。
【治法】通腑降逆化浊。
【方药】方用温胆汤加减,药用陈皮、法夏、茯苓、苏叶、草果仁、霍香、竹茹、大黄、砂仁后下、苍术、生姜、甘草。
(7)湿热证
【主症】恶心呕吐,身重困倦,食少纳呆,口干,口苦。次症:脘腹胀满,口中粘腻,舌苔黄腻,多见于尿毒症伴脑病。
【治法】治以清热化湿.
【方药】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用黄连、吴茱萸、陈皮、砂仁、苏叶、枳实、竹茹。
(8)水气证
【主症】水肿,胸水,腹水。
【治法】治以利水消肿。
【方药】方脾气虚者用防己黄芪汤,脾阳虚者用实脾饮,肾阳虚者用济生肾气丸或真武汤加减。
(9)血瘀证
【主症】面色晦暗,腰痛。 次症:肌肤甲错,肢体麻木,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方药若阳虚血瘀兼有水湿停留者,用桂枝茯苓丸加减;阴虚血瘀者,用学府逐瘀汤加减;气虚血瘀者,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10)风动证
【主症】手足抽搐,抽搐痉厥。
【治法】祛风镇痉。
【方药】方药若肝阳化风者用羚角钩藤汤加减;痰浊生风者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