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慢性糜烂性胃炎

慢性糜烂性胃炎

概述

慢性糜烂性胃炎,又称疣状胃炎或痘疹状胃炎。一般仅见饭后饱胀、泛酸、嗳气、无规律性腹痛等消化不良症状。慢性糜烂性胃炎是介乎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之间的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发病率。

病因
外伤因素(30%):

包括严重感染、严重创伤、颅内高压、严重灼伤、大手术、休克、过度紧张劳累等。严重休克可致5-羟色胺及组胺等释放,前者刺激胃壁细胞释放溶酶体,直接损害胃粘膜,后者则增加胃蛋白酶及胃酸的分泌而损害胃粘膜屏障。

药物因素(35%):

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消炎药、某些抗生素、酒精等,均可损伤胃的粘膜屏障,导致粘膜通透性增加,胃液的氢离子回渗入胃粘膜,引起胃粘膜糜烂、出血。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可使盐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胃粘液分泌减少、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更新速度减慢而导致本病。

激素因素(30%):

应激状态时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内脏血管收缩,胃血流量减少,不能清除逆向弥散的H+;缺氧和去甲肾上腺素使前列腺素合成减少,黏液分泌不足,HCO3-分泌也减少;应激状态时胃肠运动迟缓,幽门功能失调,造成胆汁反流,胆盐进一步损伤缺血的胃黏膜上皮,使胃黏膜屏障遭受破坏,最终导致黏膜发生糜烂与出血。

发病机制

具体发病机制如下:

1.药物:

①非甾体抗炎药,包括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等。该类药物可通过胃黏膜直接损伤及抑制环氧合酶损伤。

②抗肿瘤药。

2.应激: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败血症、严重器官病变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均可致本病。

应激时:

①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多,导致胃黏膜血管收缩而血流量减少,黏膜缺血造成黏液和碳酸氢钠分泌不足,局部前列腺素合成及再生能力下降,胃黏膜屏障作用减低,造成黏膜损害。

②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导致胃酸分泌亢进,黏膜侵袭因素增强。

③ 胃肠运动功能减弱及幽门功能失调可导致胆汁和胰液反流而造成胃黏膜屏障破坏。

3.酒精:酒精的亲脂性和溶脂性能导致胃黏膜屏障破坏,上皮细胞损害,黏膜内出血和水肿亦可导致胃酸分泌亢进造成黏膜损伤。

本病突然起病,临床上以上消化道出血为本病的主要表现,其发生率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1/4以上,仅次于消化性溃疡出血。轻者仅大便潜血阳性,而多数患者有呕血与黑便。出血随病情反复而呈间歇性发作。通常本病的病情较消化性溃疡出血严重,虽然经过大量输血,血红蛋白较难升高。

检查

症状

1.慢性糜烂性胃炎症状多为非特异性的,主要包括恶心、呕吐和上腹部不适等。

2.大部分患者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反酸、餐后饱胀、食欲减退等。当该病发展成慢性萎缩性胃炎时,病人可有贫血、腹泄、舌炎和水瘦等症状,个别患者伴黏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

3.在原发病的病程中会突发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及黑粪,单独黑粪者少见。出血常为间歇性。大量出血可引起晕厥或休克,伴贫血。出血中上腹隐痛不适或有触痛。

4.糜烂性胃炎继发萎缩患者可有贫血、水瘦、舌炎、腹泻等。个别病人伴粘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 并可有出血。

体征

第一点:腹胀。主要是由于胃内潴留、排空延迟、消化不良导致的,另外,还可能有食欲不振、反酸、恶心呕吐、乏力、便秘或者腹泻等。

第二点:上腹部疼痛。这是最常见到的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症状。一般表现为弥漫性上腹部灼痛、隐痛、胀痛等。如果进食过冷、过热、过硬、辛辣或者其他刺激性的食物则会加重病情。

第三点:嗳气。患者表现为胃内气体增多,经食管排出来,可以使上腹饱胀的症状得到缓解。

第四点:反复出血。出血是由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基础上并发一种胃粘膜急性炎症改变。

胃粘膜出现多个疣状、膨大皱襞状或丘疹样隆起,直径5~10mm,顶端可见粘膜缺损或脐样凹陷,中心有糜烂,隆起周围多无红晕,但常伴有大小相仿的红斑,以胃窦部多见,可分为持续型及消失型。在慢性胃炎悉尼系统分类中它属于特殊类型胃炎,内镜分型为隆起糜烂型胃炎和扁平糜烂型胃炎。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粘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

内镜下常表现为多发性点状或阿弗他溃疡.慢性非糜烂性胃炎可为特发性 也可由药物(特别是阿司匹林和非甾体类消炎药 参见消化性溃疡的治疗部分) 克罗恩病或病毒感染所引起.幽门螺杆菌可能在此不发挥重要作用。

症状多为非特异性的,可包括恶心,呕吐和上腹部不适。内镜下显示在增厚的皱襞隆起边缘有点状糜烂 中央有白斑或凹陷.组织学变化多样。

诊断

1、用药情况

病史除外伤、手术、严重感染等病史外,亦可询问是否应用了某些药物。

2、临床表现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及性别。起病往往较急且重,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出现呕血、黑便,休克,出血停止后常易复发。

3、纤维胃镜检查

争取于12-24小时内进行,对本病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镜下可见胃粘膜充血水肿,点片状糜烂,大小不等的多发性溃疡,溃疡面可有新鲜出血块。

预防

慢性糜烂性胃炎西医治疗

目前尚无某种方法具有广泛疗效或可治愈。

药物治疗

1)抑制胃酸分泌

1、H2受体拮抗剂: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20 mg,每日2次。

2、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片20mg 每日早晚餐前半小时前口服,或兰索拉唑片15mg 每日早晚餐前半小时前口服。

3、保护胃粘膜:果胶铋胶囊3粒每日3餐前半小时前口服,或胃疡灵口服液10ml每日3餐前半小时前口服。

选以上两种药物,疗程一个月半-两个月。

2)根除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片2片一日3次口服,甲硝唑片2片一日3次口服(饭后),疗程半个月 可以用四连疗法:兰索拉唑片,果胶铋胶囊,甲硝唑片,克拉霉素片。(如幽门螺杆菌阴性,就不用甲硝唑片,克拉霉素片)可口服法莫替丁20 mg,每日2次。

慢性糜烂性胃炎中医治疗

1.热伤胃络

【主症】由于恣食肥甘,偏嗜辛辣,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水湿停滞,日久化热而致。症见脘腹胀闷,衄血呕血,高热汗出,口渴引饮,大便黑干,小便黄赤。舌质绛红,苔黄燥,脉象洪数。

【治法】治宜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方选三黄泻心汤化裁:黄芩、黄连、大黄、赤芍、牡丹皮、生石膏、知母、生地黄、侧柏炭、大蓟炭、甘草等。

2.肝火犯胃

【主症】由于恚怒伤肝,疏泄不畅,气机阻滞,日久化火,逆犯胃气,失于和降而致。症见吐血鲜红,或呈褐色,便如柏油,嗳气恶心,脘胁胀闷,烦躁易怒。舌质红,少苔,脉象弦数。

【治法】治宜清肝泻火,和胃止血。

【方药】方选柴胡疏肝散化裁:柴胡、白芍、枳壳、陈皮、香附、川楝子、郁金、黄芩、栀子、川楝子、龙胆草、吴茱萸、仙鹤草、甘草等。

3.脾气虚损

【主症】由于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外感寒邪,内伤生冷,中阳不振,虚寒内生而致。症见胃脘隐痛,呕吐清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甚则呕血,大便色黑。舌质淡胖,苔白腻,脉象沉细无力。

【治法】治宜健脾益气,摄血宁神。

【方药】方选归脾汤化裁:党参、黄芪、白术、白芍、当归、茯神、酸枣仁、砂仁、伏龙肝、焦地榆、槐花、甘草等。

4.瘀血阻络

【主症】由于久病胃痛,反复发作,气机不利,伤及胃络,血瘀阻滞,不通则病而致。症见胃痛拒按,痛处不移,宛如针刺,夜间尤着,或彻胸背,呕血便血。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象弦涩。

【治法】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方选金铃子散加味:川楝子、元胡索、丹参、五灵脂、生蒲黄、赤芍、广木香、佛手、制没药、制乳香、甘草等。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