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结石,简称为尿石症,结石可出现于尿路的每个部位。中医文献称石淋、砂淋、血淋(尿血明显者)等。不同部位的结石,其结石成分、成因、形态、色泽、质地、外观、数量、乃至外科治疗方式方法均有不同。按照发病部位可分为上尿路结石和下尿路结石。前者包括肾结石和输尿管结石,否则主要指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临床表现因结石所在部位不同而有异。上尿路结石常以腰痛为主,有时伴有肾绞痛。下尿路结石常以排尿不适症状为主,可出现排尿困难、中断、分叉、以及合并感染时出现的尿痛尿频尿急和血尿等症状。泌尿系结石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上尿路结石以30-50岁为高发,主要以肾结石和代谢性因素有关,男性多于女性。下尿路结石多见于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有些较大的结石嵌顿于尿道内,可导致男性排尿困难及疼痛,需要及时处理。较小较少的结石,可服药排石。单个较小的结石,可选择体外震波碎石。较多较大的结石,感谢十多年来泌尿外科医生们的共同努力和技术快速发展,目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外科手段很多,主要以微创和腔镜钬激光碎石为主,开放性手术已经运用很少。
结石分类:
① 原因不明、机制不清的尿结石称为原发性尿石。
② 代谢性尿石,这类结石最为多见,是由于体内或肾 泌尿系结石内代谢紊乱而引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特发性尿钙症引起尿钙增高、痛风的尿酸排泄增加、肾小管酸中毒时磷酸盐大量增加等。基形成的结石多为尿酸盐、碳酸盐、胱氨酸黄嘌呤结石。
③ 继发性或感染性结石。主要为泌尿系统的细菌感染,特别是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和变形杆菌可将尿素分解为游离氨使尿液碱化,促使磷酸盐、碳酸盐以菌团或脓块为核心而形成结石。此外结石的形成与种族(黑人发病少)、遗传(胱氨酸石遗传趋势)、性别、年龄、地理环境、饮食习惯、营养状况以及尿路本身疾患如尿路狭窄、前列腺增生等均有关系。
其实许多因素影响泌尿系结石的形成。尿中形成结石晶体的盐类呈超饱和状态,尿中抑制晶体形成物质不足和核基质的存在,是形成结石的主要因素。
(一)流行病学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社会经济地位、饮食成份和结构、水分摄入量、气候、代谢和遗传等因素。上尿路结石好发于20~50岁。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发病年龄高峰为35岁。女性有两个高峰,30岁及55岁。在二次世界大战时,上尿路结石发病率降低,而其间隙期间以及近四十年来发病率大大上升,提示与经济收入和饮食结构变化有关。实验证明,饮食中动物蛋白、精制糖增多,纤维素减少,促使上尿路结石形成。大量饮水使尿液稀释,能减少尿中晶体形成。相等高温环境及活动减少等亦为影响因素,但职业、气候等不是单一决定因素。
(二)尿液因素
1. 形成结石物质排出过多:尿液中钙、草酸、尿酸排出量增加。长期卧床,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再吸收性高尿钙症),特发性高尿钙症(吸收性高尿钙症一肠道吸收钙增多或肾性高尿钙症-肾小管再吸收钙减少),其它代谢异常及肾小管酸中毒等,均使尿钙排出增加。痛风,尿持续酸性,慢性腹泻及噻嗪类利尿剂均使尿酸排出增加。内源性合成草酸增加或肠道吸收草酸增加,可引起高草酸尿症。
2. 尿酸性减低,pH增高。
3. 尿量减少,使盐类和有机物质的浓度增高。
4. 尿中抑制晶体形成物质含量减少,如枸橼酸、焦磷酸盐、镁、酸性粘多糖、某些微量元素等。
(三)解剖结构异常
如尿路梗阻,导致晶体或基质在引流较差部位沉积,尿液滞留继发尿路感染,有利于结石形成。
(四)尿路感染
大多数草酸钙结石原因不明。磷酸钙和磷酸镁铵结石与感染和梗阻有关。尿酸结石与痛风等有关。胱氨酸结石是罕见的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尿中排出大量胱氨酸所致。
泌尿系结石临床表现差异较大,轻者无症状;临床表现为发病突然,剧烈腰痛,疼痛多呈持续性或间歇性,并沿输尿管向髂窝、会阴及阴囊等处放射;出现血尿或脓尿,排尿困难或尿流中断等,部分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感染的症状,严重者可导致尿路梗阻和肾功能损伤。结石成分主要为6种,按所占比例高低顺序排列如下:草酸钙、磷酸钙、磷酸铵镁、尿酸(尿酸盐)、胱氨酸及黄嘌呤结石。多数结石混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成分。
泌尿结石的诊断最常用的方法是B超检查,可以发现0.3mm以上的结石,技术熟练的医务人员,可以利用B超检查全泌尿系的结石,直观、方便、无创伤。x线腹平片,可以看到大部分的泌尿系结石,对阴性结石,x线可以穿透结石,因而看不到。x线造影,对于可异的输尿管结石,可以判断是结石还是狭窄。CT的诊断结果准确率最高。但是费用偏高。MRI费用高,检出率并不十分理想。对于一些可疑的泌尿系肿瘤有重要的检查依据。
泌尿系结石西医治疗
1、缓解疼痛
应用下列药物,通过不同给药途径可缓解疼痛;双氯芬酸钠(扶他林)、吲哚美辛(消炎痛)、盐酸二氢吗啡酮+硫酸阿托品(盐酸二氢吗啡酮阿托品)、安乃近、喷他佐辛和曲马多。
当预计结石有自发排出可能时,50mg双氯芬酸钠片剂或栓剂在3-10天内每天使用两次,对减轻输尿管水肿以及减少疼痛复发率有效。
当疼痛不能被药物缓解时,应该放置支架或经皮肾造瘘以及行取石术来达到引流尿液的目的。
2、取石
结石直径小于4mm,80%可自行排出。
结石直径大于7mm,自行排出几率小,通常需要取石或碎石治疗。
对于输尿管近段、中段、远段结石,其总体排出率分别为25%、45%、70%。结石直径大于6-7mm通常需要取石。
取石或碎石的明确指征包括:药物治疗无法缓解的疼痛,持续梗阻伴有肾功能受损、尿路感染、肾积水或脓尿风险,双侧梗阻或孤独功能肾的梗阻。
泌尿系结石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