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肛肠息肉

肛肠息肉

概述

肛肠息肉系结肠和直肠隆起性病变的总称,是根据触诊、结肠镜观察或X线钡餐灌肠检查而作出的临床诊断。大肠息肉临床表现不一,早期可无任何症状,一般临床表现可有腹痛、腹泻、便血、大便中可含有粘液,或伴有里急后重感。

病因
遗传因素(25%):

一般认为,结肠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从目前研究情况表明,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

炎症刺激(14%):

肠粘膜长期被炎症刺激,可引起肠粘膜的息肉生成。这是由于肠粘膜的炎症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愈合之后,导致疤痕逐渐收缩,形成息肉状,又由于慢性炎症刺激,致腺体阻塞,粘液储留而发病。

粪便、异物刺激和机械性损伤(15%):

粪便粗渣和异物长期刺激肠粘膜上皮,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直肠粘膜损伤,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形成息肉。

生活习惯(14%):

不良生活习惯,生活不规律,也可导致体液酸化,引起肠道细胞突变,增生等。

饮食因素(12%):

饮食因素与结肠息肉的形成有一定关系,特别是细菌和胆酸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

检查

肛肠息肉的症状为便血、脱垂、肠道刺激症状。

(1) 便血:无痛性便血是直肠息肉的主要临床表现。肛肠息肉的便血出血量较少,如果由于排粪时挤压而使息肉脱落,和息肉体积大位置较低 ,可发生较多量的便血。便血特点为带血,而不发生滴血。

(2) 脱垂: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关系牵拉肠粘膜,使其逐渐与肌层分离而向下脱垂。病人排便动作牵拉及肠蠕动刺激,可使蒂基周围的粘膜层松弛,可并发直肠脱垂。

(3) 肠道刺激症状:当肠蠕动牵拉息肉时,可出现肠道刺激症状,如腹部不适、下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等。

诊断

应与内痔、结肠癌、直肠癌、十二指肠溃疡、肛瘘等疾病相鉴别。

 

预防

肛肠息肉西医治疗

手术治疗

摘除息肉的方法主要是内镜下行各种摘除法。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及蒂的有无、长短粗细而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
1、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主要用于有蒂息肉。

2、高频电凝灼除法:主要用于多发半球状小息肉。

3、高频电凝热活检钳法:目前很少应用主要被高频电凝灼除法和活检钳除法取代。

4、激光气化法和微波透热法:适于无需留组织学标本者。

5、活检钳除法:主要用于单发或少数球状小息肉简便易行又可取活组织病理检查。
6、粘膜剥离嵌除法:主要用于扁平息肉或早期癌患者。

7、分期批摘除法:主要用于10~20颗以上息肉患者无法一次切除者。

8、密接摘除法:主要用于长蒂大息肉,难以悬于肠腔者采用大息肉密接肠壁电凝切除法。

9、内镜外科手术联合治疗法:主要用于息肉病患者,即将息肉稀疏区以手术切除,这样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又可维持大肠正常功能。

手术对人身体本身伤害很大,在酸性体质环境下伤口愈合慢,患者身心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且手术并不一定就能根除肠息肉,肠息肉会癌变,只有真正通过改善自身的体液,才能真正的根除肠息肉。

肠息肉切除术术后处理

1、术后静卧1~2小时,使出血点凝结牢固。门诊手术病人,应在观察室静卧,如无出血,即可回家;如有出血,即应电凝止血。

2、术后应保持大便通畅,以免大便干燥引起出血。

3、如在术后1周左右发生出血,应考虑有电灼过深、组织坏死、继发出血的可能性,除及时止血外,应严密观察有无腹膜炎症等情况,以便及早处理。

4、术后4~6周作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复查,观察疗效。

5、切除的息肉作病理切片检查,如发现有局限早期恶性变,应定期严密随诊观察。如基底部已发现恶性变,应即再作直肠肛管切除术。

肛肠息肉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