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之名称,首见于隋·甄立言《古今录验方》,惜已遗。其内容见于唐·王焘《外台秘要·卷第十一·消中消渴肾消方》。《外台秘要·消中消渴肾消方》云:“《古今录验》论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注:当作有)脂似麸片甜者,皆(注:当作此)是消渴病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此是消中病也;三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此是肾消病也,特忌房劳。”消渴病,或名消渴证,即后世三消证之分类及症状表现概导源于此。根据病位、病机及症状之不同,消渴病大概相当于尽所谓的糖尿病。消渴属肺燥名上消,消中属胃热名中消,肾消属肾虚名下消。
1.禀赋不足。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
2.饮食失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3.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以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4.劳欲过度。房室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如《外台秘要.消渴消中》说:“房劳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
1.口甘、口粘为中消(脾消或脾瘅)先兆,口甘,即口中有甘甜味道,《黄帝内经》已有糖尿病口甜先兆的记载,并指出了产生口甜的机制。如《素问·奇病论》曰:"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口甜、口粘为脾胃湿热,热蒸上迫脾液外溢所致,或脾虚不能摄精致脏精外漏,为中消先兆。
2.口干为上消(肺消)先兆,燥热伤肺致肺津不布或阴虚灼津,皆可致津不上承而口干。
3.下消即肾消,常出现"强中症"(性欲亢进),为燥热伤肾,扰动相火之故,到糖尿病典型症状出现时则反易发展成阳痿,而且十分顽固。
4.屡发疮疖,此起彼伏,也为糖尿病的较早信号,如《诸病源候论》所说:"其病变多发痈疽"。
5.逐渐肥胖,体重递增,是糖尿病发作前的信号,但糖尿病一经典型发作即逐渐转为消瘦。
气阴两虚型
消渴日久,热盛伤津,津伤气耗,每可导致气阴两虚,症见神疲肢倦,少气乏力,自汗盗汗,口干思饮,舌淡嫩胖,苔少,脉细。治疗上需益气养阴,病久多瘀,故可酌加活血化瘀之药。方可予玉液汤合地黄饮子加减。
肾阴亏虚型
老年患者,肾水已亏,虚火内生,加之消渴病久不愈,肾气亏伤,封藏失职,临床常见尿频量多,混如脂膏,尿有甜味,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滋阴补肾。方予六味地黄丸加减。
阴阳两虚型
消渴病久不愈,肾阴亏虚日久,阴损及阳;或久病不愈,阳气虚衰,终至阴阳俱虚,临床多见小溲频多,入夜尤甚,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色fD白,形神困顿,腰膝酸软,形寒肢冷;或见下肢浮肿,舌质淡胖,苔白滑或干,脉沉细,尺脉无力。治宜滋阴温阳并用,阴阳兼顾。方可予金匮肾气丸加减。
瘀血阻络型
消渴病久不愈,气阴极度耗伤,气为血之帅,气虚无力行血,血行瘀滞;阴虚火旺,血属阴分,虚火灼伤阴液,血液粘稠,血行不畅。最终致瘀血阻于脉络,发为本证。现代医学血液流变学可见血液黏稠度高,血小板聚集增加。临床可见口渴多饮,胸胁刺痛,肢体麻木,或见半身不遂,眩晕耳鸣,肌肤甲错,小便点滴难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怒张,脉细涩或结、代。治宜活血化瘀为主,方可予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方加减,或辨证予活血化瘀药。实际上,消渴病不同证型,若病久不愈,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瘀血之变,因此,对不同的证型均应适当加味活血化瘀之品。此型往往对应于糖尿病血管神经并发症阶段。
消渴病西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消渴病中医治疗
滋阴清热法
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阴律亏耗,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临床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在于阴津亏耗,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治疗宜滋补阴津、清虚热。
补肾法
包括滋阴益肾、引火归源、温补肾阳等法。滋阴益肾主要用于下消属肾阴不足,此时病情以阴虚为主。如果阴虚且虚火上炎则在滋阴益肾的基础上酌加引火归源的药物,以使上炎的虚火得以清解。当病情迁延不愈,累及肾阳出现肾阳不足的表现时,则本不可拘泥于消渴的基本病机,运用温补肾阳之法才不失辨证论治的特色。
健脾益气养阴法
在消渴病中有很多病人同时伴有中气不足的表现。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明虚为本,燥热为际,病程迁延。阴损耗气而致气阴两伤。治宜益气养阴,古代医家辨证施治,采用健脾益气法。方药上多采用补中益气汤、归脾场、竹叶黄芪汤等方为主。历代医家治疗消渴病多注重清热生津,滋阴补肾,但也有医家提出治疗消渴病重在益气。现代益气养阴已成为治疗消渴病最为常用的法则,常用的益气养阴药物如人参、党参、西洋参、黄芪、炙甘草、生地、沙参等,经药理实验证实确有较好的降低血糖的作用,至今仍为治疗糖尿病有效的药物。
活血化瘀法
消渴病病因和病机较为复杂,痰湿和瘀血也可以导致消渴病的发生。活血化瘀法仍然是临床治疗消渴病的常用方法,而且是治疗其并发症的主要方法。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