耵聍腺肿瘤是指发生在外耳道的具有腺样结构的肿瘤。肿瘤起源于外耳道软骨部耵聍腺导管上皮和肌上皮,病理组织学可分为耵聍腺瘤、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和耵聍腺癌等,以恶性肿瘤较常见,约占全部外耳道耵聍腺肿瘤的70%。发生部位以外耳道底壁和前壁居多,外耳道耵聍腺肿瘤生长缓慢,但易扩展,切除后局部复发率高,晚期可发生远处转移。外耳道耵聍腺肿瘤对放射治疗不敏感,故以手术根治性切除为主。虽然耵聍腺瘤和多形性腺瘤病理组织学上为良性,但复发及恶变率甚高,临床按具有恶性倾向肿瘤或潜在恶性肿瘤的手术原则处理。
不甚清楚。可能与紫外线照射有关,如在强烈阳光下曝晒 也可能与慢性外耳道炎或慢性中耳炎的炎性刺激有关。
患者自觉症状多不明显。但随肿瘤逐渐增大,可引起耳痛、耳痒、耳阻塞感和听力障碍。如有继发感染,肿瘤可能破溃流脓流血、耳痛加重并放射至患侧颞区和耳后区。明显耳痛常提示肿瘤为恶性或恶性变。临床检查所见体征依肿瘤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耵聍腺瘤和多形性腺瘤外观多呈灰白色息肉样,或表面光滑被以正常皮肤,质地硬韧;而腺样囊性癌和耵聍腺癌常可见外耳道内有肉芽样或结节状新生物,表面不光滑,可有结痂,带蒂或与外耳道相连呈弥漫浸润致外耳道红肿、狭窄或伴有血性分泌物,但也有类似良性肿瘤外观者。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鉴别诊断
1.外耳道胆脂瘤:是外耳道损伤后,或皮肤的炎症使生发层的基底细胞生长旺盛,角化上皮细胞加速脱落,且排除受影响,在外耳道内堆积过多形成胆脂瘤。无继发感染的小胆脂瘤可无明显症状,胆脂瘤较大者,可出现耳内闭塞感、耳鸣、听力下降。一旦继发感染则有耳痛,可放射至头部,剧烈者夜不成眠,耳内流脓或脓血,有臭味。查体也表现为外耳道内栓塞性病变,但病灶内有大量的白色上皮样栓塞物,可与普通的耵聍栓塞相鉴别。但有时需要注意,长期的耵聍栓塞,有时可继发外耳道胆脂瘤。
2.外耳道异物:外耳道异物种类繁多,儿童多见,因小儿喜欢将小物塞于耳内。成人也可因挖耳时不慎将异物存留耳道内,或于外伤、作业时异物侵入、昆虫爬入等。外耳道异物诊断并不困难,但位于外耳道底部深处的小异物容易被忽略;或因异物存留时间过长,并发中耳、外耳道炎症;或局部分泌物较多,被耵聍包绕。临床表现则可依异物的大小、形状、位置和种类不同而异。
3.外耳道疖:为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毛囊或皮脂腺被葡萄球菌感染所致。以剧烈耳痛为主,可放射至同侧头部。张口、咀嚼、打呵欠时疼痛加剧。如疖肿堵塞外耳道则可影响听力。
外耳道耵聍腺肿瘤西医治疗
外耳道耵聍腺肿瘤对放射治疗不敏感,故以手术根治性切除为主。虽然耵聍腺瘤和多形性腺瘤病理组织学上为良性,但复发及恶变率甚高,临床按具有恶性倾向肿瘤或潜在恶性肿瘤的手术原则处理。
因此,应按肿瘤部位决定手术彻底切除的范围:
①肿瘤位于外耳道软骨部与骨部后壁时,切除范围应包括大部分耳屏软骨、全部外耳道软组织、外耳道前、后与下壁部分骨质,如肿瘤距鼓膜的距离<1.5cm,应将鼓膜连同肿瘤呈桶状切除。
②肿瘤位于外耳道软骨部前壁时,切除范围应包括全部外耳道软组织、腮腺、耳前淋巴结以及邻近肿瘤的外耳道前壁和后壁骨质。
③肿瘤位于外耳道前壁骨及软骨部,切除范围应包括全部外耳道软组织、腮腺、髁状突及肿瘤邻近的外耳道骨壁,必要时行乳突根治术。
④若肿瘤已超出外耳道侵犯邻近组织或器官,切除范围应根据情况适当扩大,并同时行乳突根治术或颞骨部分切除术。
外耳道耵聍腺肿瘤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