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噪声性聋

噪声性聋

概述

噪声性耳聋(noise induced deafness)系由于听觉长期遭受噪声影响而发生缓慢的进行性的感音性耳聋,早期表现为听觉疲劳,离开噪声环境后可以逐渐恢复,久之则难以恢复,终致感音神经性聋。噪声除对听觉损伤外,还可引起头痛、头昏、失眠、高血压、心电图改变,也可影响胃的蠕动和分泌。因此,减少或消灭噪声,为当今环境保护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噪声性聋常见于高度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员,如舰艇轮机兵,坦克驾驶员,飞机场地勤人员,常戴耳机的电话员及无线工作者、铆工、锻工、纺织工等。

病因

损伤因素

长期工作于噪声级大于90dB的噪声环境中即可对耳蜗造成损害,耳蜗受损程度受下列因素因素影响。

(一)时间:在噪声环境里工作的时间越长,听力损害程度越大。

(二)噪声强度与性质:频率高、强度大对听力损害严重。断续噪声比持续噪声危害大。震动加噪声较单纯噪声的损害大。

(三)工作环境因素:狭窄的工作场所比开阔的工作环境易受损害,距离噪声源越近,越易受损害。

(四)身体情况:中老年人比青年人易受噪声损伤,体弱者比强壮者易受损害,曾有感音性聋或中耳炎疾患者较易受损伤,个人体质不同敏感性也不同。

病理

在长期噪声刺激影响下,耳蜗血管纹首先出现血循环障碍,螺旋器毛细胞损伤,脱落,严重者内毛细胞亦损伤,继之螺旋神经节发生退行性变,以耳蜗基底圈末段及第二圈病变最明显。此处接近鼓室,血管较细,容易受噪声影响。耳蜗基底圈主要接受4000Hz的声音刺激,故早期患者以4 000Hz处听力损失明显。也有人认为与外耳道共振有关,因外耳道的共振频率在3 000~4 000Hz左右。

检查

主要症状为进行性听力减退及耳鸣。早期听力损失在4000Hz处,因此,对普通说话声无明显影响,仅在听力计检查中发现,以后听力损害逐渐向高低频发展,终于普遍下降,此时感到听力障碍,严重者可全聋。耳鸣与耳聋可同时发生,亦可单独发生,常为高音性耳鸣,日夜烦扰不宁。

诊断

诊断

有明确的噪声暴露史:即在超过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所规定的85dB(A)以上的环境下长期超时工作的历史。 耳鼻咽喉部位的一般检查多无异常。纯音电测听为感应性聋。

主诉双侧耳鸣与进行性耳聋而无其他致病因素。 对怀疑噪声性聋者做听力测定必须用经计量部门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389,ISO/DIS-7566规定的听力计标准气骨导零极校准的听力计。在本底噪声小于30dB(A)的隔音室内,由有经验的专职测听人员,按ISO/DIS-6180规定的上升法,在受试者脱离噪声环境12-16小时后测定。对40岁以上的受试者所测得的听阈,尚需按ISO/DIS-7029规定的正常人年龄、性别函数进行修正,然后再计算500,1000,2000Hz气导平均听阈,判断耳聋的程度与级别。若双耳听力损失程度不同、应按损害较轻耳定级。因噪声多先损害高频,故进来各国均有将3000或4000Hz之听阈列入计算平均听力丧失数的倾向。

鉴别诊断

与药物性耳聋、先天性耳聋、感染性耳聋、老年性聋以及突发性耳聋鉴别。

预防

噪声性聋西医治疗

该病仍无真正有效的疗法,早期仅有4000Hz听力下降者,休息数日或数周,应用维生素及血管扩张药物,有望听力恢复。若病期已久,螺旋器及螺旋神经节细胞已变性,则治疗亦难奏效,影响日常生活者,可配用助听器。

1、宜脱离噪声工作环境。

2、改善耳蜗血循环及促进神经营养代谢,可用血管扩张剂、神经营养药、促进细胞代谢药。

3、针刺、耳针、穴位注射,参阅“药物中毒性聋”。

4、听力损失重者可选配助听器。

5、中医认为本病多属血虚为主,可用归脾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噪声性聋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