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思想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和现象。
心理疾病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可根据不同的标准或其严重程度分类,可分为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识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人格障碍等。
很多都市白领被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所困,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且常常得不到及时的调理,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症状,重则诱发心理障碍或 精神疾病。
感情与家庭的变故(9%)失恋无疑是很痛苦的 情感体验,失恋的一方会因对感情的难以割舍而痛苦不已,失落感会加重心理失衡的程度,有些人因此产生心理障碍甚至是不理性的过激行为,给对方和自己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另外,对于离婚后的受损方,尤其是女性,往往经受不住家庭解体的打击,造成心理伤害。一项相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离婚人群中,感到 心理压力过重的约占70%,这一群体非常需要心理支持与帮助。
对网络的依赖心理(5%)网络新生代几大病症适当上网是有益的,但每天以大量时间上网,或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极可能诱发心理疾病。如长期上网聊天、游戏、网恋,极可能使上网者因长期处于虚拟状态而影响其正常的认知、情感和 心理定位,严重者甚至会发生人格分裂。
生活贫困加重心理压力(10%)这一群体主要是下岗职工和高校的贫困生。一些下岗职工观念一时难以转换,对家政、建筑等工作不屑一顾,因而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心理压力与生活压力的双重作用极易导致 心理疾患,甚至造成家庭破裂。而对于迈入高等学府的有些贫困生而言,一方面是经济状况的窘迫,一方面是虚荣心的作祟,这种现实会加剧矛盾心理,使这些贫困生心理疾患的概率增高。
急功近利的心理倾向,升官、买房后易得抑郁症(3%)有些人对事业的追求有急功近利的倾向,他们往往经不起失败的打击。由于他们对成功的期望很高,且不想耗费太多的力气,总想以小博大,希望事半功倍。可现实又往往不因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当然就容易失望、失落。也有些人因急于求成而拚命工作,不断自我加压,总是苛求自己,结果常常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失败,并诱发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障碍。
学习任务过于繁重,高考不如意如何调整心态(5%)学生天天面对着读不完的书和看不完的复习资料,面对着父母老师的殷切期盼,深感不堪重负。目前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患有各种不同程度心理疾病者不在少数。考试压力所引发的心理症状主要有:反应迟钝、焦躁不安、学习恐惧、抑郁及厌学心理。
过分溺爱独生子女(8%)少男少女的七种不健康心理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除了养成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性之外,还常常表现为性格孤僻、耐挫力差、社交恐惧甚至有暴力倾向。家长的溺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病灶,这种潜在危机就像定时炸弹,引爆后的杀伤力是巨大的。
投资受损后无法承受(5%)人们的投资意识不断增强,但当长期的投入没有得到期望的回报或资本严重亏损时,难免造成人们心理失衡。强烈的挫败感、情绪的剧烈波动、巨额资金的流失,极可能摧垮一个人的心理防线,有的人甚至因此而轻生。
难以适应社会发展(10%)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瞬息万变,有些人却因种种原因而难以适应。这种不适应包括很多方面: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看不惯,又因自己无力改变现状而郁闷、烦躁;对单位里的分配不均看不惯,为自己的报酬偏低而愤愤不平;因信仰的苍白而产生失落感、无归属感;因个人技能与现代化的差距而焦急、无奈等等。上述这些可导致人们产生“心病”。
老年人缺乏精神关爱(5%)我国绝大部分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基本得以满足,但他们的精神生活和心理需求却未必尽如人意。老人晚年失爱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是引发老年人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
儿童常见心理疾病
拔毛癖、多动症、习惯性尿裤、屎裤(儿童遗便症)、夜尿症、 自闭症、精神发育迟滞、口吃、 言语技能发育障碍、 学习技能发育障碍、儿童抽动症、 儿童退缩行为、Asperger综合征、Heller综合征(婴儿痴呆)、Rett综合征、 品行障碍、儿童选择性缄默、偏食、咬指甲、异食癖,以及一些具有儿童特点的 儿童性别偏差(包括儿童 异装癖)、儿童精神分裂症、儿童恐怖症、儿童情绪障碍(如焦虑症、 抑郁症)等。
青少年常见心理疾病
考试综合症、严格管束引发的反抗性焦虑症、 恐怖症、学习逃避症、 癔病、强迫性神经症、 师生恋(单相思)、恋爱挫折综合征、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网络综合症等。
成年人常见心理问题
工作适应疾病:过度成就压力、物质金钱关系不当(如致富后的空虚症、吝啬癖等)。
职业性心理疾病:教师的精神障碍、单调作业产生的心理障碍、噪音和心理疾病、夜班和心理问题、高温作业的神经心理影响。
性心理疾病:花痴(色情狂)、 露阴癖、窥阴癖、窥淫癖、 异装癖、 自恋癖、性厌恶、 恋物癖、阳痿、早泄、过度手淫等。针对中老年的:更年期精神病、 更年期综合征、痴呆、阿尔采莫氏病、老年期谵妄、 退离休综合症。
除此之外,可按照疾病的性质和发生原因划分:
不良习惯及嗜好:偷窃癖、纵火狂、神经性呕吐、物质依赖、 洁癖。
神经症: 神经衰弱、焦虑症、 疑病性神经症( 疑病症)、癔病( 癔症)、强迫性神经症、 恐怖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 。
生理心理疾病
躯体形式障碍:躯体化障碍、疑病性神经症(疑病症)、心脏神经症、胃肠神经症、 肥胖症、 神经性厌食症、经前综合症 。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阿尔采莫氏病、急性 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多发梗死性痴呆、皮质下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皮质和皮质下混合性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Huntington病所致精神障碍、肝豆状核变病(Wilson氏病)所致精神障碍、麻痹性痴呆(大脑神经梅毒所致精神障碍)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脑囊虫病所致精神障碍、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颅内肿瘤所致精神障碍、 癫痫性精神障碍。
症状性(器质性)精神病:生理疾病和心理的关系、传染病和心理疾病、药物引起的精神障碍、酒精中毒、 中毒性精神障碍、肝脑综合征、肺脑综合征、 尿毒症所致精神障碍、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所致精神障碍、 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精神障碍、营养代谢疾病所致精神障碍、风湿性感染所致精神障碍、伤寒所致精神障碍、 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精神障碍。
心理生理障碍
心因性心理(精神)障碍:适应性障碍、 反应性精神病、感应性精神病、气功所致精神障碍(气功偏差)、恐缩症(缩阴症)、迷信引起的精神障碍、忧郁症、病态怀旧心理。
人格障碍
精神病和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症、常用抗精神病药物 心境障碍: 躁狂症、抑郁症。
偏执性精神病
医源性精神病、 旅途精神病。
周期性精神病
家庭因素引发的精神障碍:丧偶综合症。
心理障碍几乎是人人都可能遇到,如失恋、落榜、人际关系冲突造成的情绪波动、失调,一段时间内不良心境造成的兴趣减退、生活规律紊乱甚至行为异常、性格偏离等等,这些由于现实问题所引起的情绪障碍,成为心理障碍。像这些问题大多数人往往自我调节或求助父母、亲朋、老师等帮助来调节,假如通过这些调节方法仍无效果时,就需要找心理咨询医生寻求帮助。
此外,心理咨询也适用于神经症,包括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疑病症、神经衰弱以及人格问题等,还适用于心理生理障碍(即心身疾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心理障碍、儿童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各种智力发育异常等。
精神病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率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的总称。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体质因素、器质因素、社会性环境因素等。许多精神病人有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哭笑无常、自言自语、行为怪异、意志减退,绝大多数病人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
常见的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病等。患者及家属应和精神科医生积极配合,及早到医院治疗。
还有不少人总爱用嘲笑的口吻说别人:“你有神经病”。其实,神经病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的器质性病变,这些病变往往有明显疼痛、麻木、感觉丧事、瘫痪等症状或/和神经系统定位的体征,并可以通过医疗仪器如脑CT、MRI等找到病变的位置。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有:脑炎、脑膜炎、脑囊虫症、脑出血、脑梗塞、癫痫、脑肿瘤、重症肌无力等。患者应去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寻求诊治。
心理疾病西医治疗
心理疾病有很多种类,治疗方法因病因不同采用不同的疗法:
心理分析疗法:心理分析疗法亦叫精神分析疗法,就是把病人所不知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病人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召回到意识范围内,破除潜抑作用,揭穿防御机制的伪装,使病人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这个转变工作,就是心理分析治疗。用心理分析疗法对癔症、强迫症、恐怖症等神经症,以及性变态进行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心理分析法的理论主要由临床实践和弗洛伊德自我分析的内省材料中总结出来,并通过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修正错误,以适应新的实践。这就是说,心理分析理论的科学性来源于他的实践性
认知领悟疗法:认知领悟疗法,是通过解释使求治者改变认识 得到领悟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失 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又中国心理治疗专家钟友彬先生首创 是依据心理动力学疗法的原理与中国实情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相结合而设计的.心理动力学疗法源于心理分析 故认知领悟疗法又称为中国式心理分析 或称"钟氏领悟治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系统脱敏疗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又称交互抑制法,利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习惯的目的。系统脱敏疗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
催眠疗法:催眠疗法是通过言语暗示或催眠术使病人处于类似睡眠的状态(催眠状态),然后进行暗示或精神分析来治病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可分为直接法(或自然法)和间接法。
满灌疗法:满灌疗法一般采用想象的方式,鼓励病人想象最使他恐惧的场面,或者心理医生在旁边反复地、甚至不厌其烦地讲述他最感害怕的情景中的细节,或者用录像、幻灯放映最使病人恐惧的情景,以加深病人的焦虑程度,同时不允许患者采取堵耳朵、闭眼睛、哭喊等逃避措施。在反复的恐惧刺激下,使患者因焦虑紧张而出现心跳加剧、呼吸困难、面色发白、四肢发冷等植物神经系统反应,病人最担心的可怕灾难并没有发生,焦虑反应也就相应的消退了。或者直接把患者带入他最害怕的情境,经过重新实际体验,觉得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慢慢地就不怕了。
厌恶疗法:厌恶疗法(aversion therapy),通过惩罚手段抑制或消除患者不良行为的治疗方法。将厌恶刺激(负强化的刺激物)作为惩罚性的无条件刺激,使之与引起不良行为的条件刺激相结合,如让电击与饮酒行为同时出现,从而引起患者对原有条件反应(饮酒)的厌恶、恐惧或回避。经多次应用惩罚性刺激,使患者消除已形成的不良行为。
暗示疗法:暗示疗法,又称心理暗示疗法,是利用言语、动作或其他方式,也可以结合其他治疗方法,使被治疗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积极暗示的影响,从而不加主观意志地接受心理医生的某种观点、信念、态度或指令,以解除其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实现消除疾病症状或加强某种治疗方法效果的目的。
疏导疗法:疏导疗法,就是对患者阻塞的病理心理状态进行疏通引导,使之畅通无阻,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治疗方法。
松弛疗法:松弛疗法具有良好的抗应激效果。在进入放松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功能降低,表现为全身骨骼肌张力下降即肌肉放松呼吸频率和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并有四肢温暖,头脑请醒,心情轻松愉快,全身舒适的感觉。同时加强了付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功能,促进合成代谢及有关激素的分泌。经过放松训练,通过神经、内分泌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可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从而达到增进心身健康和防病治病的目的。
生物反馈疗法:生物反馈是从本世纪20年代通过监测到的肌电活动,帮助病人进行放松训练开始的,由肌电反馈到现在,已发展出皮肤温度反馈、脑电反馈、心电反馈、血压反馈等多种生物反馈技术。生物反馈疗法就是将肌电活动、脑电、心率、血压等生物学信息进行处理,然后通过视觉和听觉等人们可以认识的方式显示给人们,训练人们,使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以达到调整机体功能、防病治病的目的。
自律疗法:自律疗法又称“自我催眠疗法”,是一种类似中国气功治疗的“意念疗法”,指通过人有意识的主观意志活动或自我心理调整,来控制机体内生理病理变化,达到心身平衡和治病的目的。
支持疗法:支持疗法(supportive play chotherapy)又称支持性心理疗法、一般性心理治疗法,是一种以"支持"为主的特殊性心理治疗方法。不用去分析求治者的潜意识,而主要是支持、帮助求治者去适应目前所面对的现实,故又称为非分析性治疗。
森田疗法:森田心理疗法简称森田疗法,由日本慈惠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于1920年创立的适用于神经质症的特殊疗法,是一种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具有与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可相提并论的地位。
思维阻断疗法:思维阻断疗法又称思维控制疗法、思维停止疗法。它是一种治疗强迫性思维的技术,是在患者想象其强迫思维的过程中,通过外部控制的手段,人为地抑制并中断其思维,经过多次重复,促使强迫思维症状消失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心理疾病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