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胸椎病

胸椎病

概述

胸椎病是由各种因素刺激和影响胸椎部神经、脊髓等而出现的一类综合症,其症状以背痛、肋间神经痛为主,但其影响症状比较广泛,包括消化不良、大小便障碍、性功能障碍等,由于此症发病率低,易于被忽视但我们临床发现,它常是很多疑难病症如无原因背痛、糖尿病、慢性胃炎等的病根之一。临床表现一般为慢性腰背痛,胸痛,肋间神经痛,手臂麻痛,肩背部麻木,蚁行感,多汗或无汗,胸闷,心悸,头昏,失眠,消化不良,严重时出现站立不稳,行走困难,胸腹出现束带感,大小便异常,截瘫等。

病因

职业因素(30%):

长期肩背负重,如装卸工;长时间伏案工作,如缝纫工、教师、打字员等;长时间不良的娱乐生活习惯,如长时间上网、打牌、仰卧看电视和书报等因素导致胸椎慢性劳损以及胸椎棘;损伤,是增进胸椎间盘、椎骨和周围纤维软组织退行性变以至于产生胸椎病的最主因。

手术后遗症(20%):

绝大部分有劳损或受凉病史,有外伤病史,术后复发或手术后遗留后遗症,部分患者同时患有颈椎、胸椎、腰椎病。

疾病因素(30%):

脊柱先天发育性畸形; 背肌劳损、外伤; 椎体及小关节增生、错位; 胸椎间盘突出; 胸椎后纵韧带钙化。

年龄因素(10%):

年龄的增长和代谢功能紊乱与减退,是其发病的基础因素。

检查

一般为慢性腰背痛,胸痛,肋间神经痛,手臂麻痛,肩背部麻木,蚁行感,多汗或无汗,胸闷,心悸,头昏,失眠,消化不良,严重时出现站立不稳,行走困难,胸腹出现束带感,大小便异常,截瘫等。

1、胸椎病常见的主要表现为胸背疼痛及驼背,胸痛在弯曲坐位时重。

2、上位胸椎退变造成的疼痛放射到前胸。

3、下位胸椎病变时,疼痛可放射到腹壁,有时误认为心绞痛。

4、增生如刺激位于脊椎旁的交感神经,可产生循环障碍等自主神经症状。

5、病人因椎间隙变窄而致胸部后凸出现驼背。

6、因肋骨活动受限使呼吸幅度减小。

7、退变重者如有脊髓受压,则可出现下肢麻木及椎体束征。

诊断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检查可进行诊断。胸椎病症状要与心绞痛相互鉴别,心绞痛: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特点为前胸阵发性、压榨性疼痛,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劳动或情绪激动时常发生,每次发作持续3~5分钟,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

预防

1、休息:常常变换姿势,缓解背肌痉挛。

2、正骨推拿、理疗:可活血化淤,疏通经络,理筋整复。

正骨推拿分四步:

①放松;

②正骨;

③强壮;

④痛区手法。

颈部正骨推拿手法程序:放松手法:取坐位或左右侧卧位,术者立于床头,患者背地或左右侧位,拇指揉法及掌揉捏法,从疼痛肩胛区达颈枕乳突区及脊椎棘突旁肌肉,往返3~5次。

正骨手法:

①低头摇正法,用于2~6颈推后关节旋转式错位,病人低头约25°,术者手拇指按压隆凸偏歪横突处作“定点”,另手托其脸颊和下颌部,将头部左右转动,活动1~2次,颈肌放松后将头转至最限度时,稍加有限制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同时用力加压,使凸偏歪横突复位。

②侧卧摇肩法:用于第5颈推至第2胸椎旋转式错位。病人侧卧平枕,术者一手拇指按压横突后侧隆凸偏斜处作“定点”,另一手扶其肩向后推摇,达最大幅度时加“闪动力”1~3次,使推间关节复位。

强壮手法:双手或一手拇指在横突后方至肩胛内上角区做弹筋拨筋法,对硬结可做提弹或拿法。

痛区手法:

①头部按摩,额部指揉法,点按太阳、印堂、百会和风池等,指叩打头部及穴位。

②上肢按摩,从肩至手内、前、后线由上而下指揉捏法各3次,搓上臂、前臂,点穴:手三里、合谷和缺盆等,整个手法15 min左右。

胸推正骨推拿手法程序:单向行压法和俯卧定向捶正法:病人俯卧位,先行放松手法。然后胸前平放薄枕上,肩背放松,术者右手握拳,左中指置于偏斜棘突旁,用拳捶击中指而震动错位棘突,或者术者单手或双手重叠,掌根置于偏移隆凸上,嘱患者深吸气,在呼气时术者用力向相反方向前方压,重复3~4次,然后脊推两侧再强壮或痛区手法按摩。

急性期选用:放松法、正骨法、痛区手法。恢复期选用正骨法,强壮手法。手法复位后加用超短波,颈胸段并置法,20~30min,微热或温热量,每日1~2次。

3、胸椎病治疗药物:应用舒筋活血消炎止痛药。

4、颈胸椎小关节错位的手法复位治疗。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