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胆囊息肉样病变

胆囊息肉样病变

概述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总称。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分为良性或恶性病变,但以非肿瘤性病变为多,一般认为直径10mm以上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恶性肿瘤性病变可能性大,故胆囊息肉样病变近几年来倍加重视。目前临床上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主要是依靠超声检查,在超声检查中可见胆囊腔内的息肉样病变,不随体位变动而移动,息肉样病变后无声影,可以是单个或多个对于较大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应检测有无血流信号。影像学检查方法只能表明息肉的存在,并不能揭示息肉的病理性质。

病因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一般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慢性炎症有密切关系,其中炎性息肉和腺肌增生症都是一种炎性反应性病变,胆固醇性息肉更是全身脂质代谢紊乱和胆囊局部炎症反应的结果,有人认为胆囊息肉与胆囊炎症或结石症,甚或两者都有关。近些年胆囊息肉检出率有增多趋势,已成为一种常见病症。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体检普及率提高,另一方面可能是中国人饮食结构和饮食规律发生变化及生活环境等不详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包括高胆固醇饮食、长期酗酒、过多进食刺激性饮食、饮食规律紊乱等,也有人指出:农药化肥的普遍使用、食品添加剂泛滥、电离辐射等与胆囊息肉的形成有关系。

检查

在临床上最多见的是胆囊的胆固醇性息肉,特别是年轻病人中占绝大多数,在40岁以下所见的息肉样病变多见于此,是良性非肿瘤病变,不会恶变。这个的发生与胆固醇代谢紊乱有关,现在因为国人的营养补给有很大的提高,胆固醇代谢紊乱也明显提前,也可同时有血中血脂增高。病理上可见胆囊粘膜固有膜下有大量吞噬胆固醇结晶的单核细胞聚集,突出于胆囊粘膜腔内,与胆囊壁间有蒂相连。息肉常是多发的,多为3mm~5mm,没有迅速增大的趋向,并可脱落随胆汁排出。也可有合并胆囊炎,这是胆固醇息肉不会恶变。

多发,直径小于1cm,体积不迅速增大是胆囊胆固醇息肉的特点。多数不需手术,定期复超声即可。胆囊的良性肿瘤中以胆囊腺瘤为最多见。和消化道其他器官的腺瘤一样,具有潜在的恶性。从医院切除的胆囊病例中,推算胆囊腺瘤的自然发生率约为1%。它的发生可能和胆石,慢性炎症的长期剌激有关。胆囊腺瘤与胆囊癌的关系有可能像结肠腺瘤样息肉与结肠癌的关系,即是息肉-癌的顺序。在组织学上可能是经过腺瘤样增生→腺瘤细胞中、重度异常增生→癌变。现在从组织学上或临床上都支持这一观点,即胆囊腺瘤有潜在的恶性性质。

诊断

1、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ct、核磁。

2、手术中手术后病理。

 

预防

胆囊息肉样病变西医治疗

当超声发现有胆囊息肉样病变时,一般无明显症状,多发的胆囊息肉并小于1cm,不需要手术,可继续观察。因此一般手术适应证为:

1、 合并有胆囊炎,胆囊结石并有明显临床症状的。

2、 胆囊息肉在1cm以上,无临床症状,单发的息肉。特别是在检查中发现息肉有丰富的血流或胆囊颈部的息肉。

3、 疑有早期胆囊癌的可能,虽然不能肯定都应积极考虑手术。

绝大多数专家对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手术处理就是做胆囊切除,其目地是预防和治疗胆囊癌。现在多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创伤较小,恢复快,多数病人能接受。手术中对于疑有早期胆囊癌的,经病理检查证实是有癌变并已侵犯到胆囊肌层或浆膜层,理论上应做胆囊癌的淋巴结清扫或扩大切除。切除的胆囊都应做病理检查。

现在人们对于微创手术的要求增高,很多人要求保留胆囊,现在是否保胆囊争议很大。但是多数专家认为对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手术主要目地是防止恶变,往往胆囊腺瘤或癌的基底很宽,不切除胆囊不能彻底切除病变,如果采用保胆囊的会丧失了早期根治胆囊恶性病变的机会。以后是无法弥补的,后悔已晚。

简而言之:一般认为,直径小于1厘米、多发的(多发者多为胆固醇结晶)胆囊息肉可以暂不处理。短时间生长迅速的息肉;大于1厘米的单发或广基底胆囊息肉,担心有癌变可能或B超、CT及核磁不除外癌变可能,通常建议手术。

胆囊息肉样病变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