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胃柿石

胃柿石

概述

胃柿石症是人在空腹时一次性大量食入柿子后(这里的柿子是指做柿饼的那种柿子,而不是西红柿),由于柿子中的鞣质与胃酸作用,很容易形成不溶于水、不能够被消化的块状物,即胃柿结石。胃柿石长期停留于胃中,既不能被消化,又因为体积大于幽门括约肌扩张松驰时的直径,而不能被排入肠中,因此会刺激胃粘膜,引起炎症、糜烂、溃疡,并引起胃功能紊乱,这种病症,就叫做胃柿石症。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黑便,症状与慢性胃炎,溃疡病或胃癌相似,可通过X线钡剂造影或胃镜鉴别。

病因

植物性胃石主要由各种未消化的植物成分组成,包括鞣酸、纤维素、果胶、胶质等。胃柿石症是最常见的植物性结石。本病在产柿地区和柿熟季节的发病率较高。未成熟柿子的鞣质含量较高,因此食入不成熟柿子更容易患胃柿石症症。

检查

胃石易发生于胃大部切除术迷走神经切断术、胃轻瘫综合征患者,似与这部分病人胃运动功能紊乱有关。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型。病程在6个月以内为急性,超过6个月为慢性,急性者多见。急性型在大量吃柿子、山楂等1~2h即出现症状,半数以上病人有上腹部疼痛胀满、恶心、呕吐,一般呕吐量不多,可有呕咖啡色或血性物,而大量呕血少见。体格检查有30%病例触及上腹部滑行性包块。由于胃石对局部黏膜造成的刺激和损伤,常并发胃溃疡、胃黏膜糜烂、幽门梗阻、肠梗阻,偶有穿孔及腹膜炎。 胃石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与胃石的大小、形态、性质及对人体消化、运动功能影响程度等因素有关。病人可以完全无任何症状,也可以有上腹不适、食欲不振、口臭、恶心、呕吐或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等。体查时常于上腹部可触及移动性包块,一般无明显压痛。

诊断

诊断

患者有进食柿子、山楂、黑枣史,吃后不久出现胃部症状,包括反复上腹痛、呕吐、黑便等,应警惕胃石,可经胃镜及X线检查而确诊。

鉴别诊断

慢性胃柿石症患者,因病程较长,症状常与慢性胃炎、溃疡病或胃癌相似,但通过X线钡剂造影或胃镜检查很容易与上述疾病相鉴别。

预防

胃柿石西医治疗

胃石治疗的方法颇多,根据胃石的性质、病人的生理病理状况和医院的设备条件等具体情况而决定采用哪种治疗措施。

1、内科药物治疗选用中西药物,以改变患者胃的内环境,使胃石松软、溶解、变小,提高胃动力功能,促进其自然排出。植物性胃石,应用碳酸氢钠治疗的历史悠久,口服常用量为每次3~4g,3次/d,7~10天为1疗程。也可同时加服等量的发泡剂,加强疗效,缩短疗程。有人主张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胃蛋白酶或胰蛋白酶0.5~1g,也可用糜蛋白酶(α-糜蛋白酶)5~10mg溶于50~100ml水中口服或从胃管中注入,也有加用乙酰半胱氨酸(acetylcysteine)0.5g溶于生理盐水50ml从胃管中注入,连续2~3天,以消化胃石的某些成分,使胃石结构解体、溶化排出。对胃运动功能欠佳患者,可用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多潘立酮或西沙必利,促进胃蠕动以利排石。此外,有报告加用番木瓜酶(papain)50mg或纤维素酶(cellulase)5mg溶于1000ml水中,连服2天也可见效者。

2、手法碎石疗法对于无明显症状和无并发症的胃石患者,如柿石、山楂胃石等,可以试行腹外按摩压挤,使胃结块破碎变成小块状,然后进行洗胃或给予泻剂,加快结块排出。

3、X线下网套碎石法早年曾用金属导线制成一网套插入胃管中,在钡剂显示胃石时让套网套住并拉紧导线切割胃石。反复操作使其切成碎块自然排出。也可在此基础上加服碳酸氢钠、甲氧氯普胺(胃复安)等促进排石。

胃柿石中医治疗

中医中药治疗胃石是我国传统的内科治疗方法之一。中国医学认为胃石发病机制属于食积不化、蕴结于胃,故以消积化滞、软坚散结、和胃健脾、行气活血之法,常 使用散结排石汤。组方主要药物为厚朴、积实、神曲、麦芽、鸡内金、槟榔、三棱、莪术、桃仁、丹参等,水煮服,2~3次/d,连服5~7天,并随证酌情加 减。例如腹痛者加元胡、白芍、甘草;呕吐者加半夏、竹茹;大便潜血者加白芨、炒大黄;体虚者加党参、太子参;便秘者加大黄或番泻叶等。无论是西药或中药治 疗,用药时间应在3餐之间或空腹服用,有利于药物与胃石充分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