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内湿

内湿

概述

内湿 病证名。由脾肾阳虚,运化水液功能障碍引起体内水湿停滞之证。症见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尿少、面黄、浮肿、舌淡苔润、脉濡缓等。治宜健脾温肾利湿。

病因

内湿为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其病因每与外湿联系,加之人体内部机能的变化,互为因果。如《金匮要略心要典,痉谒病》篇认为:“中湿者亦必先有内湿而后感外湿,故其人平日土德不及而湿动于中,由于气化不速而湿侵于外,外内合邪”。具体而言,湿邪为患,不仅与气候潮湿、涉水冒雨,或久居湿地,或长期水中作业有关,并与恣食生冷、嗜食肥甘厚味,以致影响脾胃运化津液,聚而成湿。湿为有形之物,性重浊而粘腻,它能阻滞气机的活动,障碍脾胃的运化。由于病体的寒热虚实的不同,故又有湿从寒化或湿从热化的两种倾向。素体脾胃虚寒的易寒化,临床表现为寒湿症状。素体脾胃积热或阴虚火旺的易热化,临床表现为湿热症状。但有虚实之分。

数千年前中医就提到气候环境变化对身体产生的影响,其中「湿」被视为引发及恶化疾病的关键,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有自然调节能力,但有些人因体质、疾病或生活习惯不良,造成体内水分调控系统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响健康。

此外,现代人少动、多吃、熬夜、压力大,也会造成肠胃消化功能受阻,水分代谢失调。 体内湿气过重,会让人觉得困倦、身体四支沉重、没有食欲、手脚冰冷、皮肤起疹、脸上黏腻不舒服,甚至出现肠胃炎现象。 少动、饮食不节制及压力,造成湿留体内 以中医而言,会运用芳香、发汗及苦温药材,做为祛湿法宝。运用植物香气来对抗感染病,是老祖宗的智能。譬如南方人随身佩带艾草蒲杀菌,防止感染疾病。或在气候回暖、细菌病毒号发的五月端午,家家户户门口挂把佩蓝、石菖及艾叶,取下后用来沐浴,便是取其具消毒空气饮水之意。

现代药学也发现,这些芳香植物确有抗病毒功效,如被制成流感疫苗的八角就是一例。 此外,热辣辣的姜汁发汗,最适合在淋雨之后驱散身体湿气,预防感冒;苦温的中药甘姜如同慢墩火,缓缓将体内水气逼散出来。 中医教你除身体的湿 但要真正去体内湿气,还得从改善生活习惯开始下手。

检查

症见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尿少、面黄、浮肿、舌淡苔润、脉濡缓等。治宜健脾温肾利湿。

诊断

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冒雨,居住潮湿等外界湿邪所致。内湿则是湿从中生,多由脾失健运,不能运化精微,以致水湿停聚所致,即所谓“脾虚生湿”,但外湿和内湿又相互影响,外湿发病,必伤及脾。脾失健运,则湿浊内生;而内湿由于脾虚,脾阳虚损,水湿不化,又易于感受外湿。

预防

内湿中医治疗

内湿证的治疗,根据湿在上焦宜化,在中焦宜燥,在下焦宜利的原则。

湿邪弥漫三焦

1.证候

面垢眵多,头重如裹,倦怠乏力,胸脘痞闷,泛恶,口腻,腹泻、尿少、水肿、腹水,小便浑浊、大便溏泻,下痢黏液脓血、,妇女白带多等,舌苔厚腻,但也有部分患者苔滑或少苔。脉象缓、濡等。

2.治则

健脾利湿化痰,芳化湿浊。

3.主方

苍术汤。

4.方药

藿香、佩兰、苍术、陈皮、厚朴、白蔻、车前子、通草、竹叶。水煎服。

方中用藿香、佩兰芳化上焦之湿;用苍术、陈皮、厚朴、白蔻等行气宽中,燥中焦之湿;车前子、通草、竹叶使湿邪从小便利出。

小便浑浊加黄柏。泛恶加半夏。白带多,合完带汤加减。兼有其他症状或疾病随证加减。

内湿西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