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膀胱过度活动症

膀胱过度活动症

概述

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其明显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已成为困扰人们的一大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糖尿病与神经系统损害性疾病的增长,由此继发的相关疾病——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

病因

OAB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有以下4种:

1、逼尿肌不稳定:由非神经源性因素所致,储尿期逼尿肌异常收缩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2、膀胱感觉过敏:在较小的膀胱容量时即出现排尿欲。

3、尿道及盆底肌功能异常。

4、其他原因:如精神行为异常,激素代谢失调等。

检查

排尿时尿道有烧灼痛,尿频,往往伴尿急,严重时类似尿失禁,尿频尿急常特别明显,每小时可达5~6次以上,每次尿量不多,甚至只有几滴,排尿终末可有下腹部疼痛。

诊断

OAB是一个独立的征候群。但临床上的许多疾病也可出现OAB症状,如各种原因引起的膀胱出口梗阻、神经源性排尿功能障碍和各种原因所致的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等。在这些疾病中,OAB症状可以是继发性的,也可能是与原发病伴存的症状,如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OAB症状。

预防

膀胱过度活动症西医治疗

一、行为训练

1、膀胱训练

(1)方法一:延迟排尿,逐渐使每次排尿量大于300ml。

①治疗原理:重新学习和掌握控制排尿的技能;打断精神因素的恶性循环;降低膀胱的敏感性。

②禁忌证:低顺应性膀胱,充盈期末逼尿肌压大于40cmH2O。

③要求:切实按计划实施治疗。

④配合措施:充分的思想工作;排尿日记;其他。

(2)方法二:定时排尿

①目的:减少尿失禁次数,提高生活质量。

②适应证:尿失禁严重,且难以控制者。

③禁忌证:伴有严重尿频。

2、生物反馈治疗

3、盆底肌训练

4、其他行为治疗:催眠疗法。

二、药物治疗

1、一线药物:托特罗定(Tolterodine)、曲司氯胺(Trospium)、索利那新(Solifenacin)。

(1)作用机制:①通过拮抗M受体,抑制逼尿肌收缩,改善膀胱感觉功能及抑制逼尿肌不稳定收缩可能;②对膀胱的高选择性作用,这一特性是上述药物能作为一线治疗药物的主要依据,从而使此类药物在保证了疗效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减少副作用。

(2)问题:①疗效有待提高,其主要原因是OAB病因不明,阻滞M受体并不一定改善症状;②器官选择性作用还有待研究,还应进行剂型的给药途径改进,以减少副作用。

2、其他可选药物:

(1)其他M受体拮抗剂:奥昔布宁(Oxybutynin)、丙哌唯林(Propiverine)、普鲁苯辛等。

(2)镇静、抗焦虑药:丙咪嗪、多滤平、安定等。

(3)钙通道阻断剂:异搏停、心痛定。

(4)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消炎痛。

3、其它药物:黄酮哌酯疗效不确切,中草药制剂尚缺乏可信的试验报告。

三、改变首选治疗的指征

1、无效;2、患者不能坚持治疗或要求更换治疗方法;3、出现或可能出现不可耐受的副作用;4、治疗过程中尿流率明显下降或剩余尿量明显增多。

膀胱过度活动症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