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涎腺病毒病

涎腺病毒病

概述

涎腺病毒病(virus disease of salivary gland)又称涎腺巨细胞性包涵体病(cytomegalic inclusion disease),本病为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此种病毒在人体内可长期存在,由唾液或尿中排出,感染途径主要为接触传染,婴幼儿可经胎盘感染。多见于颌下腺和腮腺。

病因

本病为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此种病毒在人体内可长期存在,由唾液或尿中排出,感染途径主要为接触传染,婴幼儿可经胎盘感染,多见于颌下腺和腮腺。

检查

多发生于两岁以内的婴儿,成人也可发生,但极少见,经胎盘感染的胎儿,发育迟缓,并可引起早产,临床上无特殊的症状或体征,可有明显的肝脾肿大,溶血性贫血,黄疸,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神经系统受侵犯的情况,然而,由于此病无特殊症状,所以常在尸检时才发现,有报告死产儿涎腺中10%~30%有包涵体病的表现,成年人与体质极度衰弱有关,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发烧,肝腺肿大及淋巴细胞增多,感染期间还会出现免疫反应异常。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需要与新生儿溶血相鉴别。

新生儿溶血症主要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或是婴儿患有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引起,表现为黄疸,贫血,水肿,肝脾肿大等,一旦缺氧,接触樟脑丸,服用磺胺药,注射维生素K等即可诱发溶血。

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免疫性溶血性疾病称为新生儿溶血病,母子血型不合在ABO血型系统的Rh血型系统都可能出现。

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的母亲一般为O型,胎儿以A型或B型为主,其发生与胎次无关,即第一胎就可能发病,有资料提出,ABO血型不合妊娠率为 27.7%,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发病率为11.9%,那么,为什么同为血型不合,有的发生溶血,有的不发生溶血?目前对这个问题还没有一个可能的情况是,母亲妊娠以后,胎儿的红细胞没有进入母亲体内或母亲体内的量非常少不足以刺激母体产生抗体,则不会发病,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存在。

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出现于Rh阴性的母亲,胎儿为Rh阳性,一般发生在第二胎,如果母亲有输血史也可以第一胎病,首次发病以后各胎都会发生溶血病,并越来越重,Rh溶血病比ABO溶血病病情严重。

预防

涎腺病毒病西医治疗

暂无特效疗法,根据出现的临床症状对症处理。

1.发热

隆温,使室温控制在30℃以下 可采用室内放冰块.电风扇.空调等. 物理降温可用30%酒精擦浴 在腹股沟.腋下.颈部放置冰袋;也可用降温床或者冷褥. 消炎痛12.5~25mg 平均每4~6小时 一次. 也可用牛黄清心丸.柴胡注射液等中药。

上述方法效果不显时 可采用亚冬眠疗法 肌肉注射氯丙嗪及异丙嗪各0.5~1mg/kg/次 平均每4~6小时 一次 同时加用物理降温 使体温降至38℃左右。

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本病应及时求医,治疗上急性期严重病例应绝对卧床休息,防止严重出血,其治疗目的包括:控制出血症状,减少血小板破坏及提高血小板数量。治疗首选药物应为激素,可口服强的松,病情危急时可用氢化可的松静滴。并应用止血剂如安络血、止血敏、抗血纤溶芳酸、6-氨基已酸等,严重出血者,可输新鲜血液。有条件时也输血小板。

慢性型比急性多见,约占80%左右,以成人居多。其病程经过缓慢,出血症状以皮肤紫瘢为主,四肢较多,其次为鼻、齿龈、口腔等黏膜出血。一般出血症状较轻,广泛而严重出血少见。行血象检查时可见血小板减少,一般在50×109升以下。慢性型者治疗上用药大体与急性型相同,但对激素疗效而言,则不如急性型效果好。必要时,可考虑行脾切除术。

涎腺病毒病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