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简称真红)是一种克隆性以红细胞增多为主伴有白细胞,血小板增多的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总血容量绝对增多,血液粘稠,临床表现皮肤红紫、头昏、头晕,头痛,高血压,肝脾肿大,严重患者可出现血管、神经并发症出血、梗塞等。
发病原因
“内生性”红细胞克隆的形成:骨髓体外进行干细胞培养时,正常骨髓细胞形成晚期红系祖细胞集落(CFU-E)需要在培养基中加EPO,而PV患者的骨髓细胞不加入EPO即能生长,提示本病患者这种不依赖EPO生成的红细胞克隆具有“肿瘤”性质,如果PV患者的骨髓培养也另外加入EPO,则在形成的CFU-E中,既有PV的细胞,又有正常红细胞,说明PV患者体内除PV细胞克隆外,尚残留正常干细胞,但其增殖受到PV克隆的抑制,目前认为PV的异常克隆是从单一细胞起源,持续增生,具有优势抑制正常克隆,同时具有细胞遗传学不稳定性,临床上可发现PV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的病例。
红系祖细胞对EPO敏感性增强:PV患者及正常人的骨髓细胞做干细胞培养时,加入相同浓度EPO,PV患者早期红系祖细胞集落(BFU-E)和CFU-E数均比正常人显著增多,亦比患者不加EPO时生长CFU-E明显增多,当培养中加入EPO抗体后,PV患者CFU-E生成数即减少,上述结果提示PV患者红系祖细胞对EPO的敏感性增强,这也是导致红细胞增多的原因之一。
多能干细胞水平增殖异常:正常红细胞含A型和B型2种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的同工酶,而PV患者的红,粒细胞和血小板仅含A型一种,而成纤维细胞和淋巴细胞中仍含A,B二型G-6-PD同工酶,说明本病是起源于同一多能干细胞水平的单一克隆性疾病。
细胞凋亡的异常:有研究发现PV患者有核红细胞生存时间明显长于正常人,PV集落对IL-3,SCF都高度敏感,而这些因子均能延缓红系祖细胞发生凋亡,细胞培养发现PV患者和正常对照在缺乏细胞因子的培养条件下均发生细胞凋亡,但PV患者的细胞凋亡少于正常对照,这种差异可能与PV患者bcl-2高表达有关。
其他:另有实验提示PV患者血清中可能有一种糖蛋白,能刺激红细胞生成,对粒细胞和血小板也有刺激作用,称为骨髓刺激因子,此因子的抗原性与:EPO不同,但需要少量EPO参与才能起作用,其性质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病起病隐匿,常有数月至数年的无症状期,常在血常规检查时被发现,有的病例在出现血栓形成和出血症状后才明确诊断,很多症状和体征与血容量和血液黏滞度增高有关,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为血液循环障碍和神经系统方面的有关症状,主要临床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皮肤改变
有特征性,表现为皮肤变红,特别是颜面,颈部和肢端部位,黏膜充血,呈淡蓝色,Osler描述其症状为“夏日如玫瑰红,冬日如靛青蓝”,常见毛细血管扩张,齿龈出血和鼻衄,也见皮肤发绀,紫癜,瘀点,含铁血黄素沉积,酒渣和匙形甲,50%患者患有水源性瘙痒,可由沐浴或淋浴促发引起瘙痒,灼热或刺痒感,通常持续30~60min,与水温无关,也可发生与水无关的瘙痒,血中和皮肤中组胺增高。
2.神经系统
头痛最为常见,50%病人均有此表现,可伴头昏,眩晕和耳鸣,疲乏,健忘,肢体麻木,多汗等,严重者可出现盲点,复视和视力模糊等视觉异常,也可有心绞痛和间歇性跛行,少数患者以脑血管意外为首发表现就诊,该组症状主要是因红细胞数增加,全血容量增多和血黏度增高而导致的血管扩张,血流缓慢淤滞和组织缺氧引起的。
3.出血
发生率<10%,主要是由于血管充血,血管内膜损伤,血小板第3因子减少等,血小板功能紊乱及凝血机制异常导致出血倾向,常见为鼻出血,牙龈出血和皮肤黏膜上的淤点和淤斑,也可表现消化道出血,拔牙后出血,月经量多等。
4.组胺增高的表现
本症伴颗粒细胞增加,嗜碱粒细胞也增多,后者富含组胺,组胺释放增加可致消化性溃疡,故本病患者消化性溃疡发生率为10%~16%,较正常人高4~5倍,溃疡所致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多见,可威胁生命,皮肤瘙痒也常见,40%发生在热水浴之后,10%可伴荨麻疹。
5.其他
本病因骨髓细胞过度增殖,使核酸代谢过高,血液尿酸浓度升高,少数病人可发生尿酸肾病,表现为尿结石和肾绞痛或痛风性关节炎症状,有些病人可发生胆结石,阻塞性黄疸和胆绞痛,最常见的体征是多血引起的面部,鼻,耳,唇,手掌和结膜充血,呈绛红色,如酒醉状,视网膜和口腔黏膜也显示充血,约70%以上患者动脉血压升高,约75%以上的患者可有脾脏肿大,通常为中,重度肿大,与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有一定的鉴别诊断意义,约40%患者可能有肝大,随疾病的发展,肿大逐渐明显。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诊断标准】
诊断PV的最主要依据是红细胞增多,白细胞增高,血小板增多和脾肿大,大部分患者在就诊时仅有上述特征中的两条或三条,部分患者甚至仅有红细胞增多,偶尔只有血小板增多或白细胞增多或脾肿大,因此有时PV诊断很难确立,1975年PV研究组(PVSC)提出了”诊断标准,但诊断标准提出已有20余年,此间对其中某些内容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因此不断有作者对其进行补充和修订。
根据皮肤改变特征性,血液细胞学检查的红细胞绝对增加,红细胞压积55%~80%,白细胞和血小板亦增多,即可诊断,1986年国际PV研究组(PVSG)制定的标准,简便易行,可供临床参考和借鉴,另外,国内根据具体情况也制定了相应的标准。
1.PVSG标准
(1)A类标准:
①红细胞容量增加(51Cr红细胞标记法):男性≥36ml/kg,女性≥32ml/kg,②动脉血氧饱和度≥0.92。
③脾大。
(2)B类标准:
①血小板计数>400×109/L。
②白细胞计数>12×109/L(无发热,感染状态)。
③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高(>100,无发热,感染状态)。
④血清维生素B12增高>666pmol/L或未饱和维生素B12结合力增高>1628pmol/L。
凡符合上述A类①+②+③,或A类①+②再加B类中任何2项,则可诊断。
2.国内标准 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国内制订PV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
①皮肤,黏膜绛红色。
②脾大。
③高血压或病程中有血栓史。
(2)实验室检查:
①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增加(男性血红蛋白>180g/L,红细胞>6.5×1012/L,女性分别>170g/L及6.0×1012/L)。
②血细胞容量绝对值增加,51Cr标记法红细胞容量男性>39ml/kg,女性>27ml/kg。
③血细胞比容增高,男性≥0.54,女性≥0.50。
④无感染及其他原因引起白细胞计数多次>11.0×109/L。
⑤血小板计数多次>300×109/L。
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100。
⑦骨髓象示增生明显活跃或活跃,粒,红与巨核细胞系均增生,尤以红系细胞为显著。
(3)能除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4)能除外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
诊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可有两种方法,最好采用A法,确无条件测红细胞容量时,则采用B法。
A法:具有上述(1)类中任何2项,加(2)类中第①,②项,再加(3)类即可诊断本病。
B法:具有(1)类中第①,②项加(2)类中第①项(标准改为男性多次血红蛋白≥200g/L,女性≥190g/L),尚需具备第(2)类第③~⑦项中任何4项,再加上(3),(4)类,方可诊断本病。
鉴别诊断
应与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某些肿瘤(肾上腺样瘤,肝癌,肾癌等),囊肿和血管异常引起的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鉴别。
1.继发性和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常见于下列两类情况:一是组织缺氧或肾局部缺血缺氧所致EPO分泌增加,导致红细胞代偿性增多,可见于高山病,有右至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部疾病,高铁血红蛋白症,吸烟引起的碳氧血红蛋白过多症等,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大多降低,另一种是肾肿瘤及其他内分泌性质肿瘤自主分泌红细胞生成素或红细胞生成素样物质所致的红细胞增多症,见于肾母细胞瘤,肝癌,小脑瘤,间脑瘤,肾癌,子宫瘤等,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是由于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多所致,其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增多,但全身血细胞容量正常,常见于脱水,烫伤等暂时性体液丢失及因吸烟,饮酒,焦虑和高血压所致慢性相对性红细胞增多(Gaisbock综合征),具体鉴别见表1。
2.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PV患者常伴脾大和粒细胞升高,晚期外周血幼稚粒细胞可增多,故需与CML进行鉴别,PV患者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升高,Ph1染色体和bcr/abl mRNA是阴性,而慢粒正好相反,近来研究发现慢粒病人也可自发CFU-E形成,故内源性CFU-E不能用于鉴别PV和慢粒。
3.骨髓纤维化:PV临床表现有许多与骨髓纤维化相似之处 PV晚期也可继发骨髓纤维化,两者主要鉴别是病史和骨髓活检,骨髓纤维化骨髓病理示纤维组织明显增多,而PV主要表现为髓外造血现象,只有晚期才合并骨髓纤维化,且病变范围小,程度较轻。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西医治疗
治疗原则
治疗目的是尽快使血容量及红细胞容量接近正常,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从而缓解病情,减少并发症。
1、静脉放血
可在较短时间内使血容量降至正常,症状减轻,减少出血及血栓形成机会。每隔2~3d放血200~400ml,直至红细胞数在6.0×1012/L以下,红细胞压积在50%以下。放血一次可维持疗效1个月以上。本法简便,可先采用。较年轻患者,如无血栓并发症,可单独放血治疗。但放血后有引起红细胞及血小板反跳性增高的可能,反复放血又有加重缺铁倾向,宜加注意。对老年及有心血管疾患者,放血要谨慎,一次不宜超过200~300ml,间隔期可稍延长。血细胞分离可单采大量红细胞,但应补充与单采等容积的同型血浆,放血时应同时静脉补液,以稀释血液。
2、化疗
(1). 羟基脲:系一种核糖核酸还原酶,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良好抑制作用,且无致白血病副反应,每日剂量为15~20mg/kg。如白细胞维持在3.5~5×109/L,可长期间歇应用羟基脲。
(2). 烷化剂?有效率80%~85%。环磷酰胺及左旋苯胺酸氮芥(马法仑)作用较快,缓解期则以白消安及苯丁酸氮芥为长,疗效可持续半年左右。苯丁酸氮芥副作用较少,不易引起血小板减少,为其优点。烷化剂也有引起白血病但较放射性核素为少。烷化剂的用量和方法:开始剂量环磷酰胺为100~150mg/d,白消安,马法仑及苯丁酸氮芥为4~6mg/d,缓解后停用4周后可给维持剂量,环磷酰胺为每日mg,白消安等为每日或隔日2mg。
(3). 三尖杉酯碱:国内报告应用本品2~4mg,加于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续或间歇应用到血细胞压积及血红蛋白降到正常为止。达到缓解时间平均为60d,中数缓解期超过18个月。
3、α干扰素治疗
干扰素有抑制细胞增殖作用,近年也已开始用于本病治疗,剂量为300万U/m2,每周3次,皮下注射。治疗3个月后脾脏缩小,放血次数减少。 缓解率可达80%。
4、放射性核素治疗
32P的β射线能抑制细胞核分裂,使细胞数降低。初次口服剂量为11.1×107~14.8×107Bq,约6周后红细胞数开始下降,3~4个月接近正常,症状有所缓解,约75%~80%有效。如果3个月后病情未缓解,可再给药一次。缓解时间达2~3年。32P有可能使患者转化为白血病的危险,故近年已很少应用。
对症治疗:
①继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服别嘌呤醇、消炎痛治疗。
②瘙痒:赛庚啶4mg,3次/d,口服;或息斯敏10mg,2次/d,口服;或西米替丁300mg,3次/d,口服。
③对伴有肢端或脑缺血表现者,可短期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斯匹林、潘生丁。
此类病症,医院一般常以化疗,或者“放血”,将体内膨胀的血液排出体外,尤其是“放血”能收立竿见影之效。不过这只是一种点水止沸的方法,只能解一时燃眉之急,但痛苦大,病人不易接受。中医治疗此类病症则是采用釜底抽薪的方法,换句话说,是用自然疗法综合治理。临床实践证明,疗效较好。这种自然疗法综合治疗经济、简便、容易做到。所谓综合治疗,是以药物疗法、饮食疗法和气功疗法互相配合的一种治疗方法。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中医治疗
【主症】热毒血瘀。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活血化瘀
【方药】当归,赤芍,丹皮,生地,红花,桃仁,金银花,大黄,青黛,甘草。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