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新生儿皮下坏疽

新生儿皮下坏疽

概述

新生儿皮下坏疽是一种急性蜂窝织炎,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好发于新生儿容易受压的背部或腰骶部,偶发枕部、肩,腿和会阴部,冬季易发。新生儿的皮肤薄嫩,局部皮肤在冬季又易受压潮,不易保持清洁,故细菌容易从皮肤受损处侵入,引起感染。如不及时进行积极治疗,可以并发败血症,支气管炎和肺脓肿等,故其死亡率较高。

病因
皮肤防御能力差(30%):

新生儿的皮肤薄嫩,皮肤防御能力及对炎症的反应均差,淋巴结屏障功能也不完善,局部皮肤在冬季又易受压潮,不易保持清洁,故细菌容易从皮肤受损处侵入,引起感染。

细菌感染(25%):

新生儿极易受细菌感染而发生皮下坏疽。感染的细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亦可偶为绿脓杆菌、草绿色链球菌等。并发败血症时,血培养可得阳性结果。

物理刺激(23%):

新生儿长期仰卧位,被服的磨擦、大小便浸渍或哭闹躁动等都可诱发局部皮肤损伤,使细菌得以侵入。

检查

1.局部症状

好发于身体受压部位,以臀部和背部多见,枕部,骶部,颈部,腿部和会阴部亦可发生,其特征是:

(1)起病急,局部皮肤温度增高,呈红色,稍有肿胀,质硬,界限不清;指压部位变白。

(2)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离:数小时内病变迅速扩展,1天内可扩散至大部或全背,皮肤变软,中心区的颜色转为暗红,皮下组织坏死液化,但脓液不多;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离,触诊有漂浮感,很少出现波动感。

(3)皮肤坏死:因皮肤和皮下的血管内血栓形成,皮肤出现坏死,部分患儿局部皮肤出现多个水泡,并逐渐融合,内容物转为血性液体;中央部皮肤变黑,出现逐渐增大的坏死区。

2.全身症状

表现为高热,哭闹,拒乳,或有呕吐,腹泻,体温多在38~39℃,高者可达40℃,合并败血症时表现为高热,嗜睡,发绀,呼吸困难,腹胀,皮肤黄疸,有出血斑点,病情严重者体温不升,出现中毒性休克,因呼吸和肾功能衰竭而致死。

(1)生后6-10天发病,腰骶部,背部,臀部常为好发部位,也可于会阴部,头枕部,颈,肩,胸等部位患病。

(2)病变开始,皮肤为广泛性充血肿胀,边缘不清,稍硬,起病急,发展迅速,继而皮下组织出现坏死,分离,液化,红肿,中央呈暗红色,触之飘浮感是其特征。

(3)晚期皮肤呈黑紫色,并出现斑点或片状坏死脱落。

(4)全身可出现高热,哭闹不安,厌食等感染中毒症状,也可有腹胀,呕吐,脱水等。

诊断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1.病史:身体局部长时间受压或尿粪浸泡史;与不洁物品接触史;与呼吸道感染者接触史等。

2.局部特征性表现:身体受压或尿,粪浸湿部位皮肤有界限不清的红,肿,硬,伴婴儿发热及行为异常;或皮肤暗红,触及皮肤有漂浮感,或皮肤下空虚感。

3.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

注意与尿布疹和硬皮病作鉴别,尿布疹的皮肤红布不肿,硬皮病的皮肤肿而不红,两者都无感染的全身症状。

1.尿布疹:尿布疹的皮肤发红,无肿胀。

2.硬皮病:皮肤有肿硬,不发红,多以双下肢僵硬为主,无感染的全身症状。

3.丹毒:病区广泛红斑,边界清楚,稍高出周围皮肤表面,无漂浮感,极少发生于新生儿。

预防

新生儿皮下坏疽西医治疗

1、抗生素治疗:

适用于早期皮肤仅有轻微红肿时。

方法:同时选用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静脉滴注给药。

常用药物:红霉素、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等。

通常可用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之后根据敏感试验结果,更换抗生素。

2、切开引流:

适用于皮肤出现暗红或用手触之有飘浮感时。

(1)暗红处中央做多处、多方向对口切开:一般需做5~7切口,切口长约1cm,间距2~3c m,相互交叉呈筛状,保证皮肤的血液供应和皮下引流通畅。

(2)凡士林纱条引流:边切边填入引流纱条,以免失血过多。

注意事项:

头皮处切开时,忌横行切口。

皮下组织不宜广泛分离,以免造成大面积坏死。

3、植皮:

适用于大片皮肤坏死留有较大创面时。

4、换药、清洗伤口:

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另外可以洗澡并配合理疗,洗澡时可用无菌生理盐水、1%呋喃西林溶液冲洗伤口。

5、支持疗法:

加强婴儿营养,注意补充热量和维生素C。

必要时少量多次给予新鲜全血、血浆或人血白蛋白。

肌内注射维生素K,以提高患儿的抵抗力和促使伤口愈合。

6、病儿体位:

以切口不受压,敷料不被大小便污染为原则。一旦污染,应及时更换,从而避免混合感染。

新生儿皮下坏疽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