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廓出口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是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神经在胸廓上口受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神经及血管的症状,又名前斜角肌综合征,颈肋综合征,胸小肌综合征、肋锁综合征,过度外展综合征等,是指胸廓上口出口处,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臂丛神经,锁骨下动静脉受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上肢血管、神经症状的总称,本病是肩臂痛的常见病因之一。
解剖因素(30%):
胸廓出口综合征因解剖因素造成韧带,骨、肌肉对锁骨下血管和臂丛神经压迫引起,临床观察发现经常提拿重物的人可以引起肩带肌肉和韧带肥厚,从而引起神经血管束的压迫症状,经常过度外展上肢的工人或某些体育运动员,长期处于含肩头向前伸的体位的工作人员,老年人和驼背的中年人易于出现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症状。
异常骨质(25%):
压迫神经管的原因有异常骨质,如颈肋、第7颈椎横突过长,第1肋骨或锁骨两叉畸形,外生骨疣,外伤引致的锁骨或第1肋骨骨折,肱骨头脱位等情况,都可将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向上顶起,产生血管、神经压迫症状。
前斜角肌变异、肥大、痉挛等原因使颈三角狭窄,压迫臂丛或锁骨下动脉;锁骨骨折畸形愈合,第1肋骨畸形等致肋锁间隙变窄,挤压神经血管;局部肿物也可直接压迫神经血管;职业性长期使颈后伸,上肢高举,可使肋锁间隙变窄,反复挤压神经血管,也可产生胸廓出口综合征。此外有斜角肌痉挛,纤维化;肩带下垂和上肢过度外展均可引起胸廓出口变狭窄,产生锁骨下血管及臂丛神经受压迫症状,此外上肢正常动作如上臂外展,肩部向后下垂,颈部伸展,面部转向对侧,以及深吸气等也可使肋锁间隙缩小,神经和血管受压迫的程度加重。
某些患者疼痛是不典型的,累及前胸部和肩周区域,甚至出现假性心绞痛的症状。这些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但当尺神经传导速度低于48m/s时,强烈提示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诊断。而肩部、上肢、手部的症状通常可以提供诊断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线索。动脉受压的症状包括上肢和手部皮肤冷、疼痛、无力或易于疲劳,疼痛的症状通常是弥漫性的。部分患者出现雷诺现象,通常是单侧的,并且当上肢过度外展、头部旋转和手提重物引起。
诊断
根据病史、局部体检、胸部和颈椎X线摄片和尺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一般可以明确诊断。胸廓出口综合征的鉴别诊断应考虑颈椎疾病,臂丛或上肢周围神经疾病,血管疾病,心、肺、纵隔疾病。
鉴别诊断
1.颈椎病:
颈椎病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下女性,颈椎病疼痛多以颈肩部为主,本病以手部麻痛为主,颈椎病很少有大小鱼际肌萎缩,没有血管受压体征,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颈椎MRI有助于确诊。
2.脊髓空洞症:
本病年龄在20~30岁,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3∶1,感觉障碍呈分离现象(痛觉消失,触觉存在)严重,后期空洞扩大而损害前角细胞时可出现萎缩及腱反射消失(本病运动障碍往往较感觉障碍先出现,因运动纤维的周径大,易受压),上肢虽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但无血管受压体征,MRI对鉴别该症具有重要价值。
3.下运动神经元病变-进行性肌萎缩症:
该病前臂内侧皮神经支配区无感觉障碍,尺侧腕屈肌常受损,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部位完全不同,无血管受压症状与体征。
胸廓出口综合征西医治疗
对早期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可通过休息和适当的体位来治疗,即患者应避免重体力劳动,将双上肢交叉抱于胸前并略抬双肩的体位,有利于使臂丛神经处于放松位,颈椎牵引对部分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可能是在牵引体位时颈部肌肉放松,减轻了对臂丛神经的压力。
(1)保守治疗
1.口服地塞米松,强的松和消炎痛等药物。
2.理疗:锁骨上窝采用透热疗法或碘离子透入。
3.肩带肌肉锻炼的体疗和颈部牵引等。
(2)手术治疗:
手术原则是解除对血管神经束的骨性剪刀样压迫,必须截除第1肋骨全长和解除有关压迫因素,使臂丛和锁骨下动脉下移而又不产生畸形并发症。
胸廓出口综合征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